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4)

妙哉,众妙之门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 ,

三、老庄的道,虽然无我,但不能没有“吾”,没有吾,如何悟道?中国人对“自我”的体悟,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个“我”与那个“吾”所表达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

“我”是对外称呼自己,有其主、客矛盾的对立面,当我称“我”时,这个“我”,是含有主、客体意识的“我”,他是有别于“非我”的我,他将世界分为主、客体两个方面,我的存在是与他物或他人不同的,我是我,他是他。而这个“吾”,是在其自己,他是主体,但不一定包含主、客体意识的成分,也不须要有一个“非我”的对立面才成为“吾”,“吾”就是其本身,吾可以无思、无欲、无我,没有主、客体之分。

中国人的造字,真是奇妙得很,这个“悟”字,一个穿心旁加一个吾字,就是吾自己心的感应。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上所说的“感性”、“知性”及“理性”的含义都不同。它可以有对象而悟,亦可以无对象而悟,故老子的道在无的状态下顿悟得到在我们看来是可以成立的,而在那些理性哲学家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绝对不能成立的。

二千年来,人们将老子的哲学打入虚无主义,说其没有人生的意义,是出世哲学。就是人们没有看到,老子虽然没有了“我”,但既有一个“吾”。这个“吾”充满了道,吾得到了“没身不殆”的永恒人生价值,是“我”永远也追求不到的。

老子说“道”不可言说,其一个隐秘性也在这里,你一说出“道”的所以然来,它就带有“我”了,就失去“吾”悟道的精妙之处,“我”能把道说出来,那人人是可以学的,这个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了。但若果没有了“我”,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意义吗?意义虽然没有了,但“吾”既进入另一个人生的境界,获得了最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老子这个“道”,在乎你自己的“吾悟”,而不在乎“我思”的那个“我”。

它无思、无欲,没有自我,更谈不上什么普遍性和特殊性。但在道的人生价值上,不能没有“吾”,没有“吾”,就没有了哲学的本体,没有本体,则无从谈起,也就失去所有的人生价值。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外国人的眼中,巴黎人就是法国的代表,也是懂得享乐、浪漫时尚的达人;但在许多法国人的眼中,巴黎人却往往是被嘲笑不懂生活、不知悠闲情调的都市佬。
  • 客观表象世界以及人的意识,不断输入人脑中,他不断产生意识。意识多了,那个人的自身就被意识所绑架了,意识总是要以表象世界为对象,没有“对象”,他就无言以表。
  •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 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1968)和自由勋章(1977)的获得者。他用五十年时间完成了受到广泛好评的《世界文明史》(11卷本,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拉尔合作而成)。92岁时,他创作了《历史上的英雄》,这是他辉煌一生的最后作品。他的《哲学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他终生热情地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 人若无思、无为,他就没有连结、综合吗?为什么《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逐通天下之故”呢?老子为什么在损到无的时候,顿悟了道呢?佛教的三大学是“戒、定、慧”。
  • 西方神秘主义哲学,亦称为“天启”哲学,其主要根源在於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因为人靠理性无法寻找到绝对真理,不得不从神性与天启上寻求。虽然此类哲学灌输着不少神秘色彩,但还是以理性寻求为依据。
  • 表面上我们看到理性似乎无所不能,他不断地认识事物,这个世界不断被发现、不断被认识,可是我们得到的永远是相对而达不到绝对。
  • 他观看了2009年神韵演出之后对记者表示:“我仔细观看了,觉得这个节目演得很好,在大陆很难看到,第一次看到能够触发人心灵深处的思考,它从整个的布局和色彩上、服饰到语言及音乐,给人一种轻松宁静的感觉,让人可以静下来,去想、去回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给人一种与自然相溶的天人合一的感受。”
  • (中央社记者萧保祥台北31日电)法国畅销女作家芭贝里 (Muriel Barbery)今天现身台北国际书展,果然吸引书迷一睹风采。她在见面会上表示,“庆幸自己放弃哲学,因为文学让我更了解生命。”
  • “巴黎咖啡馆的椅子往往外溢到街道上,重新界定建筑物的范围。”咖啡馆是人们对巴黎的潜意识。
  • 老子的“无”,他将一切思维、智识、欲望都抛弃,一下子损到“无为”,是彻底的无我主义。他不是黑格尔的从无到有的精神辩证法,也不是叔本华的意志消失后的“无”,老子的无就是无,他没有半点的我,他是彻底取消对象的无我主义者。只有像老子那样彻底的无,才能悟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