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韶遇事不惊

雅客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北宋名将王韶遇事不惊,很有气量。他住在京师时,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王韶第十三子、五岁的王采穿着珠帽襐服,由家人背着去街上看灯,街上人山人海,箫吹雷动,热闹非凡,家人一个疏忽,王采就不见了。

家人跑回家报信,全家人都惶惶不安,想要马上报官,王韶说:“如果丢的是我别的儿子,是一定要告官寻访的,但现在是十三子,他一定会自己回来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家人却各个提心吊胆。

过了十几天,有位宦官来王韶家宣旨,赏赐压惊金犀,从轿中抱出王采还给王韶,家人欢喜不已。原来,那天家人背王采出门,有奸人看中了王采的服饰,跟在后面,在人群中乘乱将王采架在肩上出城。

王采发现背自己的是一个陌生人,将自己的珠帽摘下藏在怀里,在城门口有几辆轿子从王采身边经过,王采伸手去攀着轿幌,大喊“有贼”,奸人急将王采撩下来,脱身窜走。

轿中人是一名宦官,将要入宫,见王采长的俊秀,抱在膝上,一起晋见神宗皇帝。

皇帝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

王采回答:“我姓王,是大臣王韶的小儿子。”并说了事情的全过程。

皇帝见他眉清目秀,口齿清楚,感叹说:“王韶有个好儿子。”将王采留在宫中,传视宫人,作为宜男之祥。

过了十几天,案子破了,才让宦官将王采送还王韶家。(据《桯史》)@

──转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传唱过一首名为《苏武牧羊词》的歌曲,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歌词尤其激励人心。此歌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产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今天我就讲一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故事。
  •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火星侵入心宿,这种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灾。这时又逢有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有人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之句。秦始皇得知这消息,就派遣御史挨家查问,没有人出来承认,便命令将居住在石头附近的居民,一概杀死,并将陨石焚烧销毁。
  • 古人十分注重仁义道德,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信守诺言,所以有“一诺千金”的成语。而且古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受到他人的恩惠,应该想着回报,不能忘恩负义。《太平广记》中就有这么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末年,郑畋和西门思恭之间注重仁义的事迹。
  • 三清山
    汉朝人袁盎担任吴国国相的时候,有一个从史和袁盎的婢女偷偷相爱,袁盎知道了这件事,也没有泄漏,还像从前一样对待他。后来有人告诉从史说“你们的事袁盎知道了。”从史害怕逃跑了,袁盎自己驾车追上他,就把婢女赐给他,仍旧叫他当从史。
  • 在这里,王夫之要求子女要立志脱俗,不要去追逐财富之类的东西。他说“人”与“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沾染世俗的污泥浊水,就可达到人的最高境界,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 唐太宗认为魏徵说的有理,就恳切的对庞相寿说:“从前,我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则是天下的主人,我不能单单偏袒秦王府的故人。大臣们的进谏是对的,我没有理由反对。”
  • 三清山
    吴自牧在《梦梁录》序文中写道,从前卢生睡了一顿饭的功夫,将平生的事业经历了一遍,等到醒来,发现自己依然空空如也,才知道是一场梦,所以称为‘黄粱梦’。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了“先汉之所以兴隆”、“后汉之所以倾颓”的原因,那就是先汉君主“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君主“亲小人、远贤臣”。唐太宗时刻不忘历史教训,他亲近贤臣,感人肺腑;疏远小人,正气凛然。
  • 这是一则在明代轰动朝野的“还魂退金”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