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最后的车站” (The Last Station)

东篱菊蕊

人气 127
标签:

【大纪元3月10日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Leo Tolstoy)的《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和《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自问世以来脍炙人口,以华丽优美的语言,雍容丰满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著名。多少读者叹息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命运,感慨战争中人性的挣扎与爱情的稍纵即逝。2007 年,在作者去世后的一百年,《时代》杂志将这两部巨著排位世界最佳名著的第一与第三,可见这两部著作的影响力。

这位伟大的作家又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电影“最后的车站”(The Last Station)讲述托尔斯泰晚年最颇具争议而出人意外的举措–在82岁高龄离家出走,不久因肺炎客死他乡(南俄罗斯一小镇)。前因后果由影片的三条线铺开:

其一,他的门徒弗拉迪米尔-车特考夫 (Vladimir Chertkov) 坚信托尔斯泰应该把他的所有作品版权捐献给俄国人民,以体现“托尔斯泰主义”的精髓–抛弃一切世俗物质,回归自然。

其二,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在托尔斯泰身边埋伏“私人秘书”,侦听记录以便为其所用。这位秘书挣扎着周旋在托尔斯泰、他的夫人和车特可夫之间,还不可药救地爱上了托尔斯泰的一位女儿。

其三,托尔斯泰的妻子,这位为托尔斯泰生育了13个儿女、帮他手抄6遍《战争与和平》的女人,与车特可夫明争暗斗,为保护家庭利益不惜与他和丈夫大动干戈,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老作家最后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几位演员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轮-米闰 (Helen Mirren)演绎的托尔斯泰夫人Sofya。很多托尔斯泰的传记中提到他的妻子是位悍妇,她个性强悍,极其好妒,情绪大起大落。但她也是个高贵优雅的女人,与丈夫相濡以沫地生活了40多年,许多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的经典对话,(如《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与安德烈的问答)都是出自她与托尔斯泰在家中的反复演绎和诠释。海轮-米勒把这个深爱自己的丈夫,却在晚年与丈夫理念冲突,不顾一切的女人表演得淋漓尽致。海轮-米闰是英国最杰出的演员之一,活跃于英国的影视及戏剧舞台。她在影片中的表演富有内涵,多面化,爆发力强,让人过目难忘,其角色已得奥斯卡提名。

另一抢镜演员是演私人秘书的詹姆士-麦克阿弗埃(James McAvoy)。这位苏格兰出生的新星以其在电影“苏格兰的最后一个国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宽恕”(Atonement), 和“简-奥斯仃”(Becoming Jane)中的出色表演而在近年脱颖而出。“最后的车站”中他是一个托尔斯泰的崇拜者,托尔斯泰主义的信徒,爱上了托尔斯泰的女儿,为车尔特可夫卧底,却又挣扎着同情托尔斯泰太太,复杂的身份与情感使这个年轻人在一夜之内成熟,麦克阿弗埃演来颇有张力。

对观众来说,这部片中托尔斯泰的扮演者Christopher Plummer观众应该不陌生。他在1965年的“音乐之声”中扮演海军上校,家喻户晓。在这部电影中的托尔斯泰慈祥,睿智,幽默,却也固执而性情火爆。他的表演已被金球奖等几项主要奖项提名。

感觉美中不足是影片由于三条线齐头并进,显得有些散乱。潜伏入托尔斯泰家中私人秘书的恋爱,占据了不少篇幅,相对影响了故事的主线。另外,虽然影片加入了不少托尔斯泰主义的人文背景,如自然农庄式的生活,美丽的白桦林中的骑马漫行,花园中的歌剧午餐,但对俄国这个盛产及崇拜诗人、作家、音乐家与艺术家的历史背景交代不足,只用蜂涌的记者在作家所到之处驻扎来简单化了,对蜚声国际的老作家所处的时代着墨甚少。

“综其我这一生所做所为,都是源于爱。” 电影《最后的车站》一开始引用托尔斯泰这句话,也用这句话结尾。想了解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状态的观众和喜爱托尔斯泰的托迷们,尽可趁此电影放映期间一睹为快。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天使的三个答案
金融危机影响大了  俄国人没心情谈恋爱
魔鬼与农夫
魔鬼与农夫 人气 95
存中剑:深思录(五):在明明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