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六)﹕帕米贾尼诺(下)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303
【字号】    
   标签: tags: , ,

帕米贾尼诺作品评析:

《削弓的爱神》(Cupid Carving his Bow)


《削弓的爱神》 (Cupid Carving his Bow; 1523-24, Oil on wood, 135 x 65,3 cm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这幅《削弓的爱神》,是帕米贾尼诺在圣玛利亚德拉斯特卡工作的时候,为他的朋友帕尔马骑士拜亚多(Baiardo)所作。爱神丘比特的脚下有两个天使,一个笑着抓着另一个的手去碰触爱神的脚,后者好像深怕被爱神的热情之火灼伤而恐惧抗拒(影射爱情具有苦乐参半的特质)。整幅画色彩美丽,构思巧妙,风格优美,故而博得了艺术家及爱好者的激赏。

弯身削着弓的爱神,采取少见的“背后取景”姿势。带着鬈发的头部朝向观众,两脚张开,一只脚踩在堆积的书本上,隐喻“爱的奉献与实践(削弓)远胜于爱的语言陈述(书本)”。而爱神手中的刀与制弓的木棍,形成了一副“十字架”的造型,也暗示人类唯有透过孩童般“无邪纯真的爱”,才能真正得到心灵的滋润与救赎,也再一次证明了作者巧妙的构图功力。

倒V拱形双腿下面,夹露出两个嬉戏拉扯的小天使。特别是在那么狭窄的空间之中,帕米贾尼诺运用光影的大理石般之微妙效果,使整幅画在技巧与构图上完全相称。从画中人物造型,可见画家写实功力极强,人体画得结实、细腻、逼真,据说鲁本斯(Rubens,Peter Paul)曾一见倾心,并临摹学习。

《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



《长颈圣母》 (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 1534~1540年 油彩‧画板 216 x 132 cm 乌菲兹美术馆 ,佛罗伦斯(Florence),意大利

这幅镶板画是帕米贾尼诺将神圣题材秘义化与抽象化、追求极致优雅的一个例子,中央的圣母与圣子有着拉长的四肢和脖子,以极不寻常的比例闻名,与文艺复兴时期对完美比例的坚持,有着极大的差别,反映了醉心于“炼金术”的帕米贾尼诺企图表现出神话般隐喻性质的一种主观试验,兼具“矫饰主义”的高雅风韵与神秘气息。

画中圣母与圣子,被天使们簇拥着,右下角拉开羊皮卷轴回首顾盼的缩小人形是圣杰若姆(注1)。背景中的“洁白大理石巨柱”是圣母纯洁无瑕的象征;也影射《旧约圣经》中的“所罗门王圣殿”(耶路撒冷圣殿),那儿存放着装有摩西《十诫》的“约柜”,反映出古老秘义与最高智慧。这幅画是为帕杜瓦(Padova)的Servi教堂而绘制,但左半边尚未完工,作者便过世了。整幅画弥漫着“炼金术”与“诺斯底派”(注2)的符号语言:这幅画中的婴孩—“基督”被巧妙地隐喻为“哲人之石”(注3),灵性成熟的媒介,是救赎转化人类灵魂的唯一途径。透过它才得以接触到永恒的真理,而真理常是蕴藉深藏,秘传未显,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圣母肩颈身形如长瓶,她的子宫又是承纳基督圣婴的宝器,与左方天使手捧的“卵形水瓶”,隐约浮现出“十字架”(永生的保证)的造型相应,含有圣母神胎孕育圣灵的寓意,也象征了“圣杯”此一基督教的精神救赎符号,更启示人类唯有彻底地将生活与心灵圣洁化(净化)方能得到永生。在表现“神圣对话”这一传统主题的过程中,帕米贾尼诺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框架。天使们群聚于左方,右方则置入不同时空的延展背景与微渺地不成比例的杰若姆,一派非写实的异象空间,跃然于眼前。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 (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1534~1540年 油彩‧画板 74 x 52 cm, 国家画廊,伦敦,英国

传说凯瑟琳是出身于亚历山大的贵族,博学多闻,异常聪慧,因神启而皈依了基督教。她曾经梦见年幼的圣婴亲手为她戴上婚戒,因此誓言只献身基督信仰而不愿出嫁。《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描写的就是这一事迹。

这幅画的构图由近至远分三个层次安排,近景由圣约瑟(St.Joseph)的头部和象征圣凯瑟琳(St. Catherine)的轮子(注4)构成。中央圣母、圣子与凯瑟琳三个主角的位置,具有集中、聚焦的效果。圣子基督牵起凯瑟琳的手为她套上婚戒,两人的脸庞透着光辉,在两个不明的远景人物与圣母慈爱神圣的见证下,实现着凯瑟琳献身为“基督新娘”的心愿。

右上方象征被动、阴性、接受、生命、丰富与生长的“绿色帐幕”、纹理细密的衣着皱褶,精描细腻的盘发、象征凯瑟琳宗教热情与能量的黄色衣衫下,隐约可见象征源源不绝宗教活力的青春肉体,这些巧妙安排的物件搭衬着凯瑟琳贞洁的面容,使人物笼罩在神秘朦胧的感性与庄严虔诚的宗教气氛中,也告诉我们唯有学会“忍辱坚定与牺牲奉献”方能彰显神圣誓约的力量,得到重生。@*

(注1)圣杰若姆早年在叙利亚过着禁欲隐修的生活,以饱学多闻着称,也首位编译《拉丁文圣经》的神学教父。

(注2)又称“灵智派”。“诺斯底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带有缺憾的,是“较高层次之存在或意识”的幻影,它是“至美之真”(神圣的能量—完全的光明、全能与全智)的模仿物。在某些情况下,世界甚至是邪恶的,是一个替人类所设计的监狱;一般“诺斯底主义者”相信黑暗的物质世界所带来的罪恶,是将光明囚禁在物质世界中,或将人类囚禁在黑暗里,让人类陷溺其中而变得无知盲目。人类必须设法将光明从黑暗中抽离,使得光明的国度最终能战胜黑暗,神祗因堕落至物质世界而寄身于人类之内,但祂们可以透过觉醒而回到神界,而对于某人的救赎就等同于一个神祗的救赎。“诺斯底主义者”的观点也启发了日后的“新柏拉图主义”。

(注3)‘哲人之石(philosophers’stone)’的传说:尽管无人见过“哲人之石”,但“哲人之石”被描述成沉重、耀眼、散发着绝妙香味的粉末,当它呈现红色时,会把所谓的基础金属变成黄金,呈现白色时,又会把基础金属变成白银。传说中找到“哲人之石”就是找到了大自然隐秘的本质与通则,拥有全然的智慧。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炼解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也象征了人类灵魂透过苦难与考验,寻求救赎净化的历程。

(注4)据说第四世纪初期,大肆迫害基督徒的罗马帝王马克斯米纳斯(Maximinus 305-313 A.D) 看上凯瑟琳的美貌欲娶她为妻,遭凯瑟琳拒绝,她严词批判以帝王为中心的偶像崇拜,为此马克斯米纳斯派遣五十位博士与凯瑟琳激辩企图改变她的心意,凯瑟琳却以丰富精辟的《圣经》见解与对宗教的高度虔诚说服了他们,结果激怒了罗马当局,难逃苦刑的伺候,在身心的煎熬折磨下,她还不忘影响帝王的家人使他们改变信仰,皈依基督。公元307年朝廷判她为异端,处以刀轮极刑(钉死在轮框上)。然而临刑时神迹出现:当轮架一触碰她的身体时,轮子就断裂了。最后被判被斩首而亡。传言天使将她尸体带到西奈山的最高峰埋葬。此后,轮子成了圣凯瑟琳的吉祥物,人们称她为“圆轮之神”,受到钟表业及轮胎业者的敬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数百年来,意大利的托斯卡纳(Toscana)大区是整个欧洲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之一,不只因为其如画的景致,更重要的是她因文艺复兴运动而被推上人类艺术的巅峰。伴随着那些如雷的名字,托斯卡纳的神奇故事代代相传。佛罗伦萨(Florence)—托斯卡纳的明珠,承载着人类辉煌艺术的圣地,一个由大理石﹑碧水和暮色组成的城市,在神的呵护和照耀下,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绘画风格上,“矫饰主义”既没有之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之古典、和谐、写实的特质,内容晦涩,也与后来的“巴洛克艺术”的华丽对比迥异。英国的艺术史家认为:“矫饰主义”的定义与特质不易分类,对艺术的影响性也不明确。
  • 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艺术作品的技法表现的并不成熟,学习古文明的基础后...
  • 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艺复兴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或物体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对观众的角度),必需将人体或物体前后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中央社佛罗伦斯8日路透电)古物修复员利用紫外线光束,意外在佛罗伦斯圣十字教堂(Santa Croce)的佩鲁齐礼拜堂(Peruzzi Chapel),发现乔托(Giotto)壁画隐匿数百年的原始细节。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早年推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拉斐尔(Raphael),画风也受到柯列乔(Correggio)的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