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道

观心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往往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诗意中表现出来的境界,韵味之“味”又是什么呢?比如这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实意境好,后两句韵味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讲出来了个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在不同的更高空间都有体现,就像一扇门一样。我们看花的时候,能闻到看不到摸不着的香味,香味是一种物质,这个韵味之味也是一种物质,对应着更广的境界、更高空间。

苏东坡的《体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写真写实,在无我的状态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押韵天衣无缝,对应的内涵越深、余韵袅袅。

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分两类:一是“临境感叹、恋物伤情”类。比如:咏志类及为国、家、恋情而发的感慨、感受。特点是把自己局限在眼见为实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体现个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谓以诗寄情、歌以咏志,写的是虚我,发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诗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达到类似修炼人“身在红尘,意在方外”的状态中写出来的。在无为的状态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态、常识、常理中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神韵,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诗的水平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辅相成的。诗的境界越高,水平越高;境界水平越高,越平淡、简洁:于平白中现真境,在平常中见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来的。

如果说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那么,重德修心则是古诗及中华神传文化的根本。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流传至今,要归功于那些历代的史官们。
  • 史书承载着历史与未来,但写作史书却是一项艰辛、严肃的巨大工程。因此上古之人把史官称为“天官”,认为史官记录历史,具有监督至高无上的皇帝谨言慎行的作用,让皇帝约束自己,善待苍生。
  • 中医的内涵很深,光是脉象这一部分就很复杂................
  • 古人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和最高主宰,人必须按照“天道”行事。天坛,就是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
  • 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到了唐朝,“颜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
  • 相传是神祇伏羲确定了最早的姓氏,自姓为风,从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姓氏。
  • 石窟艺术由建筑、彩塑、壁画三大类组成,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是石窟艺术的主体,由于内容丰富,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它,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称于世。
  •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无论怀古、咏史、爱国忧民、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题材内容,都蕴涵着诗人的智慧理性和丰富的道德内涵,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