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简史(上)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中国古书《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

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形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中国的饮茶历史最久远,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中国无愧是茶和茶文化的祖国。

中国的茶文化在历代几经变迁,对历史的生疏导致今天许多人不知古人如何饮茶,而且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饮茶方式也大有不同。现在我简述一下中国历代茶文化的发展变迁。首先要知道茶在古代又有“茗”、“荼”等别名,否则可能读不懂古籍里对茶的描述。

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那时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据考证当时人们还是生嚼茶叶。

西周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但对当时人们如何服用茶叶不太清楚。有些学者猜测经过夏商两代后当时人们应是将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东周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这是茶的食用阶段,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

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茶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制成饼茶以存放,这是最早的饼茶。饮用时,先将茶饼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或沸煮)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荼”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时期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信佛教后“赐茶荼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两晋、南北朝时期

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但在这一时期茶的制造和饮用方法上无太大变化。

隋文帝患病,遇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茶的饮用开始普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