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遗米化珠

长河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道光年间,武英殿大学士潘芝轩辞官在浙江老家闲居。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轩的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淹没了许多村庄,饥民乞食载道,许多人饿死在路边,朝廷的灾粮又遥遥无期,潘芝轩便首先自已开仓把家里积屯的粮米赈施给百姓。由于灾民太多,仓中赈米有限,潘芝轩只得分咐管仓库的家人,赈灾时间每日自辰至午,饥民来者一律每人给一升,过了中午则不再发放。

一天下午,饥民都已散去,忽然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个青布囊,向管仓库的家人要粮,家人拒绝给她,她便哭号着不肯离去。不得已家人只好禀告潘芝轩,潘芝轩看她颤栗而老态龙钟的样子,恻隐之心顿起,于是便让她跟随自已,亲自到粮仓给她盛了一斗米。老婆婆的青布囊很小而且中有一孔,一斗米没装完布囊便满了,老婆婆止住潘芝轩对他说:“可以了,公这样的乐善好施,上天一定会赐福给您啊!”说完,便携布囊去了。

等潘芝轩分咐家人打扫几案上遗落的米粒、封仓锁门时,家人发现斗中刚才给老婆婆没装完的那些米,一瞬间都变成了粒粒大小不等的明珠。潘芝轩这才明白,自已的善举感动了神仙,那位刚离去的老婆婆,一定是位菩萨化身,才让那些米都化成了宝珠!

于是潘芝轩后半生家业更广、也更行善不缀。

(故事来源:清代名人轶事)

--转载 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人仇豫出任明州太守时,想推荐一个幕僚,问幕僚:“你家日常吃饭要花多少钱?”说:“我家十口人,每天要用二千钱。”问:“为什么这么多?”说:“早上买点肉,晚上吃些肉羹,就要这么多钱。”
  • 司农(官职名)曹竹虚说:他的族兄从歙县去扬州,途径朋友家。正值盛夏,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的书屋中,觉得很是舒爽惬意。晚上就想住在那儿,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可以住。”曹兄不管,非要住下。
  • 有一位傻和尚,不知是哪里人,也没有姓氏。有人说他姓沈,也有人说他姓孙。无论冬夏,他只穿一件衲衣。他与人讲的话,很不经意,然而事后却能出人意料的应验。傻和尚不饮酒,只喜欢吃肉,无论多少,全都吃光。张大木先生喜欢谈禅,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傻和尚终于接受了他,愿意与他交往。
  • 遇到秦军,弦高大吃一惊,知道是要去打郑国,回国报信已经来不及了。
  • 秦缪公是春秋时秦国国君,他心胸宽广,推恩爱人,秦国在他治理下秦国渐渐成为霸主。有一次,秦缪公在岐山下打猎,他的一匹马走脱了,被山下的乡民捉住吃掉了。
  • 商朝建立后,传到第九代太戊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弱,诸侯国渐渐的不来朝拜了。
  • 五代时有个大官叫袁象先,他其它本事没有,要谈起嗜钱如命来,简直是天下一绝。他到处搜刮,苦心经营,临终时积攒了财富几千万、房子四千间,并且用几十万钱打点朝廷上下,以求宫内宫外人人讲他好话,名利双收。这些财产他在油枯灯尽时还舍不的分给各个儿子花用,而是全部交给儿子之一袁正辞,才放心的撒手尘寰。
  • 吴明彻是南北朝时秦郡人,年轻时遇到侯景作乱,天下粮价大涨,秦郡人饥饿不堪。
  • 孙谦,字长逊,东莞郡莒县人。小时候被亲人赵伯符赏识。孙谦十七岁时,赵伯符当上豫州刺史,就引荐他当左军行参军,在职位上孙谦以能干着称。孙谦父亲去世后,孙谦辞职,搬家到历阳务农来养活弟妹,乡里人都称赞他们的亲善和睦。
  • 张煌言和郑成功、李定国并称清初三大抗清领袖。张煌言是儒生,却性情慷慨激昂,喜欢谈论军事。他在崇祯十五年考上举人,当时军情紧急,考试要加试射箭,张煌言射箭三发三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