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美术

普桑《阿尔卡迪亚的牧人》

生命的追寻和等待
丘实
font print 人气: 1323
【字号】    
   标签: tags:

走过崎岖道路 到成为国王的首席画家

十七世纪的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 ~ 1665年)出生于诺曼第省安德利镇(Les Andelys)的贵族家庭,且是独子,因此家中对他寄予厚望,积极鼓励普桑读书,期待他将来能成为法律家或政府的高阶官员。然而,自幼就憧憬于艺术的尼古拉选择了当画家,并以他的坚忍精神,走过成名之前的崎岖道路。

普桑独自到巴黎前,曾向康坦.瓦兰(Quentin Varin,1570~1634年)与儒弗内(Jean Jouvenet,1644~1717年)两位画家有过短暂学习,那时他只有十八岁,然而由于他不寻常的聪慧才智,使他能用拉丁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到了巴黎之后,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他像一位流浪画家,以仅够糊口的低价卖画,健康也受损。一六二四年朴桑前往罗马,尽心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理论和作品,尤为推崇拉斐尔的古典画风。历经十六年的研究,普桑在罗马享有极高赞誉,盛名甚至远播至巴黎。一六四零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说服了普桑回法国为宫廷服务,尊他为国王的首席画家,担任王家所有绘画作品及装饰工作的全部指导的职务。

为法国学院艺术奠基 传统古典风格确立

虽然普桑在法国待了二年,然而影响却是深远的。一六四二年,普桑将赏识的后进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 ~ 1690年)带回罗马,并亲自指导他绘画理论和技艺。四年后勒布伦返回巴黎,成为路易十四的宫廷首席画家及王家学院院长。在国王的重用之下,勒布伦不仅为凡尔赛宫创作大量的壁画,设计了镜廊的整体装饰;同时把朴桑教导的艺术理念带入了法国学院规章的制订之中,其授课对日后法国艺术的影响非常深远。

法国的艺术传统本质上一直属于古典风格,然而直到普桑才告确立。普桑认为艺术是“一种很高的节操,只应为崇高的使命效力…”由于其画作和人品都受到很高的评价,1657年朴桑被选为罗马的画家同业公会的主席,然而淡泊名利、不在乎社会地位高低的普桑辞谢了这份荣誉。所有与他同时代的传记家都对其学问谈吐及古典风范的知识表示钦慕。


普桑,《自画像》(Self-Portrait),1650 年,画布‧油画,98 x 74公分,罗浮宫,巴黎,法国

普桑的绘画对美有一种深刻的了解,他认为一幅画必须包含着最高的道德内涵,表现在一个能传达其知性内涵的结构中。他时常以小型的舞台布景上使用蜡质模型,来练习构图和采光照明,再根据这模型进行无数次习作,才完成定稿。他的绘画条理分明、表达方式清晰,使观赏的人对画中震慑人心的光灿和高贵优雅撼动不已。

“阿尔卡迪亚”﹕美丽的人间仙境 理想的世外桃源

普桑在《阿尔卡迪亚的牧人》一画中,描绘如诗如画的夏日野外,本是无忧无虑的牧羊人聚集围绕在一座简朴的墓前,以手势表达出他们所发现的墓碑题词。碑上刻着拉丁文“Et in Arcadia ego”(等在阿尔卡迪亚自我),表达了这人间仙境曾经存在、却为人们所遗忘的历史。“阿尔卡迪亚”源自古典希腊时期的田园诗,据说位于希腊南部山区的中央高地上,是个牧羊人和猎人居住的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传统中牧羊人整个夏日过着野外生活,他们照顾羊群,也有许多时间是在吹笛、写情诗或对唱;早于公元前三世纪就已有诗人和艺术家们颂扬阿尔卡迪亚的乡景田园风光。

“Et in Arcadia ego”这句拉丁词组通常被解释为“即使在阿卡迪亚我存在”(Even in Arcadia I exist),而普桑的传记作者安德烈(André Félibien)解释它的意思是“埋在这座坟墓的人一直住在阿卡迪亚”(The person buried in this tomb has lived in Arcadia)。最早以此为绘画题材的,是意大利画家桂尔奇诺(Guercino)在1618~1622年之间画的作品。



普桑,《阿尔卡迪亚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1628 ~1630年,画布‧油画,101 × 82公分,查兹沃思庄园(Chatsworth House),英格兰,英国


桂尔奇诺,《阿尔卡迪亚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1618 ~1622年,画布‧油画,82 x 91公分,国家古代艺术画廊(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罗马,意大利

普桑以这题材画了两幅画,以第二幅较为著名。第一幅画于1630~32年间,描绘的墓与第二幅的样式不同,墓上的铭文则是一样的;很可能是受委托参照了桂尔奇诺的版本而画。画中几个古代牧羊人身体前倾,有的积极探索、神情紧张的宣读碑文,有的显出好奇的表情。站在左边的牧羊女暗示性撩起衣䙓的方式,构成巴洛克式戏剧化的魅力。第二幅画于1638~40年间,收藏于罗浮宫,主题又称《阿尔卡迪亚的牧人》(Les bergers d’Arcadie),与第一幅画的风格非常不同。画中古典的牧羊人手指铭文,似乎在沉思、研究铭文的意义,透过手势和眼神说明年轻的自己对永生的意涵不解。右侧的女子端正的面貌,高贵、优美的服饰,典雅的身体比例,稳重、庄严的仪态,表现出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形式;画中构图严谨,四位年轻人或左右、或高低、前后彼此平衡,秩序明晰,加上光线与自然景物的描写,富有田园诗般宁静气氛。

第二幅画中,普桑舍弃了意大利巴洛克式风格的情感层面,以井然有序、具体而优雅来呈现古典色彩。在桂尔奇诺画中明显强调的头骨,在普桑的画中已不再是显着的重点,甚至被省略。而牧羊人映在碑文上的影子似乎在提醒人间欢乐的短暂,从而强调生命永恒意义的追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汀圣母》图描绘了极美的圣母子,与罗马教宗西斯特一世、圣芭芭拉和两个有翅膀的小天使。是1512~1513年间拉斐尔收到儒略二世(Julius II,1443-1513年)指定的绘画任务,画中圣西斯特一世是儒略二世德拉.罗维尔的家族守护神。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罗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为父亲开染坊为业,人们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从小喜爱绘画,常常在染坊的墙上、地上乱涂,于是他的父亲将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画室去学艺。提香是当时“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画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画时常有自己的主张,常常不遵守老师的指导,因此不受提香的喜爱,甚至将他赶出画室。丁托列多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将“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后来,他果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作品兼有两位大师的特长。
  • 丁托列多的绘画总是充满动态而且富有戏剧性,尤其在描绘宗教主题时,表现的震撼力更为强烈,这种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丁托列多在反宗教改革环境中成长,培养了一颗炽热的虔诚之心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威尼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时期的动荡不安。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