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的中国余震

人气 2
标签:

场造成数十万海地居民死亡的地震,却意外地给中共带来外交上的危机。中共私心自用的虚伪行径,不仅引发国际舆论的哗然非议,也暴露其不足以承担大国重任的本质。

沽名钓誉抢机先

詹姆斯顿基金会(Jamsetown Foundation)二月四日发表丹尼尔.埃里克森(Daniel
Erikson)的文章,文中探讨在海地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共与台湾、海地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

埃里克森表示,海地地震居然引起千里之外的中国“余震”连连,这是许多中国观察家所始料未及的,毕竟,中国与海地的关系向来不深,外交关系疏远,就各方面而言(如地理位置、开发程度、语言与文化等),两国差异也很大。但是,中共在一月十二日海地地震后不久,却立即派遣六十人搜救队,在一月十四日凌晨二时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并宣布提供总额达四百四十万美元的人道援助,红十字会中国分会还另外认捐一百万美元。



中共救援海地的动机引猜疑。图为一月十三日,中共派遣六十人搜救小组的成员准备离开北京,前往海地。(AFP)

埃里克森分析,中共之所以快速展开救援行动,其实是私心希望能趁机扮演世界大国的角色,一方面满足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期待,另一方面则希望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巩固其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地位。此外,也有可能借此进一步孤立台湾。

基于上述因素,中共领导阶层不得不审慎应对此次的任务。也就是说,对内而言,他们必须顾虑到国内民众的看法,如保护身陷海地的中国公民、协寻遇难中国外交人员的尸体;对外则牵涉到国际角色的扮演问题,包括参与多国合作,以及展现身为“大国”应负的人道责任。

落得里外不讨好

虽然中共强调:救援海地系出自同情心,且自身的实际救灾经验也能协助重建,但是,在找到中国八名遇难维和警察的尸体后,中共的搜救队即停止救援工作,此举随即引发国际舆论的质疑,认为其救援动机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国内方面,中共赋予八名死难者英雄封号,且精心安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但是这些措施却在网路上引起负面的评论:有人百感交集的提到贵州省西南部中共公安警察的暴行,有人则认为这些维和人员都很腐败,他们系因“其他目的”而被送往国外的。

如此看来,中共这次在国内外的高度期望下,高调登场国际舞台,最后只落得“里外不讨好”的下场。

台湾对中共“冷处理”

理论上,中共这种里外不讨好的处境应该会让台湾方面很开心,不过,台湾在这次海地地震中并未利用机会反制中共,根据埃里克森的观察,可能是因为台湾马英九总统推动“外交休兵”,对台湾与中共在国际间的主权争论采“冷处理”所致。

不过,“台湾仍努力维持与海地的外交关系,以避免海地转而效忠中共。因此,台湾在海地地震后也立即派出医疗救援小组,以及宣布总额达五百四十万美元的援助。地震发生后的两个星期,马总统也亲自会见了海地总理,并且宣布四项未来将提供海地的援助计划,包括公共卫生、住房、创造就业机会,以及领养孤儿的计划。”



台湾一直坚定的维持与海地的外交关系,以避免海地转为效忠中共。震后一月二十八日马总统亲自会见海地总理,并宣布四项援助计划。(AFP)

 烫手山芋丢给美国

埃里克森认为:中共在这次海地地震扮演的救援角色远不如一个小国,充其量只像个参与多边救援的普通国家。很明显地,中共一直不想承担更大的责任,例如不愿大幅增加中国维和人员,也极力回避成为主要的捐助国。

地震发生几天后,美国已动员一万支部队以及数千万美元的援助,并且担任主导角色,预计在未来几个月、甚或几年,持续协助海地。此外,比利时、冰岛、波兰、土耳其等来自全球各地的国家,也仍持续在海地提供协助。相较之下,中共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

这次的事件,可以看出中共对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一贯态度:它只对于该区的经济利益有兴趣,谈到应急,不妨作作姿态、虚应故事一番,至于严肃的灾害救助与善后工作,还是丢给美国处理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