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最后关键 轻松心情最重要

林秀美
font print 人气: 287
【字号】    
   标签: tags:

基测将于明天登场,考生与家长都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考试前一天,除了准备好所需物品外,应查看试场位置,以确认及熟悉自己的考场与位置。考试当天,须注意天气状况,选择适当的穿着。并应提早0.5~1小时到考场,避免因交通因素而延误入场时间。此外,有几点要叮咛考生们:

作息需正常
生活作息应规律正常,睡眠不足会让应考时无法精神集中,容易错失原本可以得到的分数。因此,每天应睡6~7小时,早起早睡,不宜熬夜,睡眠时间充足才有饱满精神去应试。睡前,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放心去睡吧,如果没听到闹钟我会叫你。”

饮食宜清淡
考前三餐应正常,最好少量多餐,每餐7分饱。并且多喝开水,少吃零食、油腻或辛辣食物,少喝含咖啡因之刺激性饮料。考试当天早餐与午餐宜清淡,不宜吃得过饱,以保持头脑清晰。

备妥证件
考试时须凭准考证入场,故考前须检查准考证是否还在?另外,须备妥准考证补发证件(身份证、驾照或健保卡及二吋相片一张),以免万一遗失或毁损,可以立即向考场办公室申请补发。

携带应考文具
准备蓝黑不同粗细的笔数支、黑色2B软心铅笔、橡皮擦、修正液、尺等,必要时亦可带计算机或者透明垫板。

保持平常心
在考前做好该有的准备,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况且,一次考试的成败,并不能决定未来成就的高下。家长也要保持平常心,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也应淡然处之。

作答时,也提醒大家几个注意事项:

☑对号入座时,找到座位后,宜先核对座位标示单、答案卷、答案卡上的号码和自己的准考证号是否相同。

☑应试前弄清楚考试时间,分配作答时间。提醒考生带上手表,注意考试时间,以免钟声响了却还有很多题目没写。

☑写考卷前,先将考卷前的说明看完;看题目时,也要一字不漏。

☑作文的部分,切记看清题目、先弄清楚题意再下笔。

☑稳定心情,小心不要划错答案格。

☑从有把握的题目下手,请勿花太多时间于同一题。

☑应先做计算题后做选择题,因为时间不够的话,选择题可以用猜的。

☑选择题作答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避免考试时间来不及誊写,或者忘记填写。◇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比赛中,运动员都知道要保持最佳的心态面对挑战。在演出之前,演员都知道以不同的方法去减压。学生可以向这些专业人士学习。学生普遍在大考时感到紧张,特别是面临一些对以后有很大影响的考试,如大学或暑期班入学考试等。对学生来讲知道如何放松是很重要的,因为保持思路清晰才能表现得最好。
  • 数学科是许多考生较没把握的学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考试范围六册之内的重点,然后有效的复习,是考前的重要课题。

  • 距离国中基测只剩下一个多星期了,如何在短时间有效复习考出好成绩,是所有考生及家长最大的愿望。虽然国文语文能力稳固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但是掌握重点方向努力冲刺,除了可以展现平常实力,更可以为自己增取更多的分数。
  •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一只活青蛙,那么接下来的一天就不会有更糟糕的事情了。” 这句标志性的名言是“吃青蛙”学习法的起源,这是一种通过确定优先级进而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助于人们识别并首先完成最困难的任务,让它们不再挡路。
  • 随着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发展,可以公平地说,今天的方法与过去几代人传播知识的方式几乎完全不同。不断发展的学生特征和数字技术的大规模采用,已经使学习过程越来越注重视觉资源和简短的复习时间。微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鼓励人们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内学习。
  • 作为父母,你是否经常为如何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而苦恼?这并不奇怪,因为孩子们受到游戏、社交软件和许多其它各种形式的干扰,这些干扰的轮番轰炸,可能使他们无法学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很多人应该都会同意,人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除了职场之外,人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学习新的技能,这些技能不但能满足生活中的需求或为生活添增乐趣,也能强化脑力,预防大脑退化。对此,有专家提供了8个能有效学习新技能的诀窍,值得人们参考。
  • 在188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藉由记忆的实验发现了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该曲线描绘了记忆如何随着时间消逝,而且证明人们会随着时间忘记事情。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对抗遗忘曲线以保存记忆,尤其是在念书的时候呢?
  • 在幼儿教育中,玩游戏被定义为既是“最棒的教育教具”,同时也是“发展心理特征基础的最佳教育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