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许平和
font print 人气: 92
【字号】    
   标签: tags: ,

清朝书坛有一句话叫“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浓墨指的是刘墉;淡墨是指王文治,二人都是清初书法名家。

刘墉,号石庵,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士、东阁大学士,职同丞相,其书法以浓墨著称,因此时人喻为“浓墨宰相”。王文治,号梦楼,乾隆二十五年考中探花,字迹清淡秀逸,因此被喻为“淡墨探花”。

清初书法由于康熙对董其昌的大力推崇,因此大部分书家的书学历程都受到董字深刻的影响,刘石庵和王梦楼也不例外,但两人发展出来的风格却南辕北辙,形成强烈的对比。

刘石庵取法董其昌后,又专研颜体,因此锻炼出饱满的线条,这些线条在浓墨的外衬下,使得刘墉的书法益加浑厚而具量感。另一方面,刘墉结字挺拔,劲力内聚,坚实地架住丰润的线条,因此赢得“如棉裹铁”赞誉。

王梦楼楷书以褚遂良为根基,行书学《兰亭》及《圣教》,但主要还是承袭了董其昌平淡雅秀的基调,一派端庄,而又风神潇洒,焕发出浓浓的文人才气。

然而,无论浓墨刘石庵亦或淡墨王梦楼,他们所代表的清初书法水平,毕竟与明末董其昌相差甚远。一代翘楚刘石庵、王梦楼如此,其他大家如梁诗正、梁同书、梁巘“三梁”情况亦然,更遑论那些沉迷于求媚的“馆阁体”的八股书匠了。

一、二百年来,清朝书坛始终无法出现具代表性的人物来引领一代风潮,以致书家脱离二王、欧、虞、褚、颜、柳、宋四家、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脉传统,书学家称之为“帖学”,转而从此时大量出土的石碑文字寻觅创作灵感,造成另一股书风,书学家称之为“碑学”,乘势而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钟繇从小就喜欢书法,十一、二岁年纪轻轻就随着老师到山东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长大后对书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痴”来形容.........
  • 王羲之热衷书法,总是废寝忘食苦练习字。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辞辛劳寻找与拓印历代碑刻,因而累积大量的书法资料。他还在家中的书房、院子、大门边等各处,摆好桌椅,上面放着笔、纸、砚、墨,一有好的字体构想,随即下笔书写。由于不断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造诣才能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
  • 王羲之任性率真而不做作,喜欢即兴书写。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就是他酒后的即兴书写佳作。还有有一次,他到学生家里,看见人家有一张棐木制的桌子,桌面光滑洁净。王羲之就在上面写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一生经历陈随及唐初,在隋朝就已名震寰宇,高丽(韩国)都曾派大使前来求书。欧阳询未曾因盛名而骄,书艺亦未被盛名所绊,反而老来笔健,其传世的名作如“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都是晚年之作,其中“九成宫醴泉铭”更有“楷书极则”之誉。
  •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是苏东坡耐人寻味的书法语录之一,意思是书写前没有刻意求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天成的佳作.......
  • 宋四家苏、黄、米、蔡,各有自己的风貌,而四家当中最具艺术创新意识的当推黄庭坚。黄庭坚写字非常用功,年轻时虽然书法就已经相当出色,但他仍对自己的字不满意,原因是.......
  •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他的母亲曾入宫服侍英宗皇后,米芾也得此恩荫而当了个县官,但他“全无富贵愿,独好古人笔札”,为了艺术,丢官也不在意。
  • 一日米芾悠悠醒来,见四周林木茂盛,芳草鲜美,幽静中泛着鸟语花香,仿佛置身桃花源。不远处有凉亭一座,依稀传来声响,于是缓步走向凉亭......
  • 一切艺术的内涵与关键,都是气韵问题。是以要了解中国艺术,必自中国人所讲究的气韵或艺术灵感之源泉始。假定气韵是有世界的通性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