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大师 郑玄

家家
font print 人气: 1088
【字号】    
   标签: tags: ,

郑玄,字康成,汉代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因自幼聪颖异于常人,因此有神童之称。

郑玄年少时就开始学习易经、公羊传,十八岁任乡佐,因北海国相杜密十分信任和喜爱他,所以在永寿三年推荐入太学。郑玄先后拜师跟随第五元先、陈球,以及马融、张恭祖,对他在今、古文经学的研究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后来,郑玄因党锢事件而被禁,之后他专心著述且遍注群经,成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直到有一天,马融召集学生们研讨《易经》玄学,有人告诉马融说郑玄对此颇有研究,于是马融就亲自召见他。郑玄终于有了见到马融的机会,他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心得,也向马融请教了一些高深问题。郑玄对经学的精辟研究,让马融留下深刻印象。其后没多久,郑玄就告辞回家了。之后,马融想起郑玄时,便叹息对学生们说:“郑玄已经离开此地了,而我的学问也跟着到东方去了。”

 

郑玄所开创的经学学派,后世以“郑学”称之,也叫做“郑氏学”、“通学”、“综合学派”等。其所注之经有周易、毛诗、仪礼、尚书、礼记、论语、孝经、乾象历、周易乾凿度等,并著有天文七政论、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等。范晔对郑玄的评论是:“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注经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的发展的确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此外,郑玄也精于天文历算,他曾提出一年四季与土地在宇宙中的升降有关之看法,并提出万物之本源于天然无物,也就是凭空而自然产生,此一观点对魏晋玄学也有一定影响。

汉末魏初,郑氏门徒满天下,他们遍布各阶层,有的在朝廷当官,有的在民间授课,但不论处在哪个地方、哪个环境,他们都尽心尽力在阐扬“郑学”,不遗余力传授郑氏经注。从魏晋至隋唐,“郑学”一直都能发展得很好,普遍流传。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时,郑玄在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途中病危,六月于元城(今河北境内)逝世。

在中国经学史上,郑玄作为经学大师的卓越地位与重要贡献,不仅被后人所承认,更是一直为学术界所肯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女诗人,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儒士。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蔡文姬博学能文,善长诗赋,并精通音律,著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诗作。但是,这位多才多艺的红颜女子,却经历了人生种种不幸与坎坷。
  •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板桥性格洒脱宽厚,在任知县的十二年间有惠政,在他治下的县境,牢狱曾几度空虚。
  • 世人都知道颜真卿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书法家,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而稀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得仙成道之士。
  • 苏小妹与两个哥哥一样擅诗喜联,好开玩笑,兄妹间常以诗、联相嬉。传说,苏小妹五官清秀,美中不足的是,额头有点大,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有个"奔头",一次,苏东坡吟出一联,取笑妹妹的"奔头":
  • 传说李白的母亲快要分娩时,突然梦见太白星从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怀里。她惊醒后,当晚就生下李白,因此有人认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
  •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文曲星下凡"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 元代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人(一说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约生于元太宗年间(1229—1241年),卒于大德年间(1297一1307年)。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曾任太医院尹,可能是医生。邾经在为夏庭芝《青楼集》作的序中,认为他是金朝遗民,在元朝是不允许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为一时之冠。”他擅长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诗,会琴箫。这些便于熟悉舞台,接触演员,了解观众的活动,为他从事杂剧创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践经验。
  • 孔子出生在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人。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 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又名朱淑珍、朱淑贞,生约南宋高宗、孝宗时期,《四库全书》中称其为浙中海宁一带的人。
  • 欧阳修是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文学家,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曾任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参知政事等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