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声乐艺术之妙用

文正
font print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第四届“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在2010年8月20至22日在纽约曼哈顿格罗德‧林奇剧院举行。现在参赛选手报名正在进行中。

现在世界上的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基本上教的是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美声唱法。而在中国古代,有比这种美声唱法更好的声乐技术。据古书记载,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一个名叫秦青的声乐教师,唱歌时,能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效果,即:歌声振动得树林里的树木枝摇叶晃,歌声直穿云天止住了行云的流动。这八个字对歌声的描述,已成千古绝唱,从中可看到秦青歌唱时的共鸣发声技术,歌声的力度、音量、音质、穿透力都是今人无法相比的。

类似的中国古代歌唱家的技艺,虽说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有记载的许多古代歌唱家的技艺都是今人难以企及的,例如,战国时期的韩国歌唱家韩娥唱歌后,“余音绕梁欐(读音l□,中梁),三日不绝,”即歌唱完后,余音绕着建筑物的中梁,三日都没有消失。

唐代的歌唱家许永新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永新)人,善于歌唱,而且有独创性,在山上高歌一曲,可声闻数十里外,后成为宫廷内的一名歌唱家。有一年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一次与民同乐的庆祝宴会,上万观众发出的喧哗嘈杂的声音,使得现场演出的鱼龙百戏的音乐都听不见了。为了止住喧哗嘈杂的声音,唐玄宗让许永新出场演唱,她态度从容,撩鬓举袖,直奏曼声,高唱一曲,其声好像直升云霄。喧闹的人群立即安静下来,“广场寂寂,若无一人。”而且她的歌感染力极强,使“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中国古人对于音乐的运用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类似秦青、许永新这样的专业歌唱家在声乐技术上令今人难以企及,还有些非专业的歌唱者也有令今人学习的地方。例如,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管仲,他的治国之才历来为世人称道,但知道他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才华的人不多。据传,他用音乐来救自己的命,把音乐用于军事上鼓舞士气打胜仗。

当年,管仲与齐公子纠被鲁庄公擒住。公子纠被杀,管仲命悬一线,其好友鲍叔牙设计救他,暂时蒙住了鲁庄公,骗其用囚车将管仲押回齐国。管仲在囚车中明白了鲍叔牙之计。为了避免鲁庄公明白后,派兵追杀致死的悲剧发生,他想让车伕加快赶车的速度。他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现编了一首题为《黄鹄词》的歌,教车伕歌唱,词曰:“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罗网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戈人兮,徒傍观而踟蹰?”,词曲具佳,声情并茂的教唱,让车伕和随行人员边走边唱,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加快了赶车的速度。当鲁庄公明白过来,派兵追杀时,管仲等人已逃离鲁境,安全抵达齐国。管仲的音乐才华让他生命中可能的悲剧变成了喜剧。

管仲为齐国相后,有一次,随齐桓公兵伐山戎诸国。当军队进入孤竹国境内,顽石突兀,草木丛生,大部队难以顺利通过,管仲下令凿山开路。将士们对此有所抱怨,士气不高,为了鼓舞士气,管仲创作了两首歌曲。一支叫《上山歌》,一首叫《下山歌》。教会将士们唱,将士们唱起这两首歌来是你唱我和,士气高昂,极大地加快了施工进度,为此次战役获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齐桓公大开眼界说:“寡人今日知人力可以歌取也。”那为什么唱歌会有这样的力量呢?管仲认为:“凡人劳其行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 。”意思就是,人的体力消耗必然带来精神的倦怠,而精神上的欢快愉悦,则可以使人忘记疲劳。精神上的愉悦可以使人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这种关于音乐对人心理上的影响理论和实践,虽历经二千多年,乃然有其强盛的生命力。而且,从上述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管仲不但是集作词、作曲、教唱、音乐理论研究于一身的音乐全才,还是一位掌握了很高超声乐技术的歌唱家,不然的话,是不会产生那样好的歌唱效果的。

古人的教育强调人在重德的基础上均衡发展,孔子教弟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包括声乐教育。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歌唱家不知凡几。中华声乐艺术在近代,特别是近六十年来,遭到极大的摧残,是为民族的大不幸。每年一度的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必定会对复兴中华正统声乐艺术之辉煌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第四届“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 详情请参阅http://vocal.ntdtv.com;查询电话:001-646-736-2988 ;传真:001-212-918-3479;电子信箱:vocal@globalcompetitions.org。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 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作曲家晚年时的作品。德沃夏克当时正任职于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尽管作曲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维翰也曾多次委托他为大提琴创作协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对乐器的独奏能力持保留态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维克特·赫伯与纽约爱乐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才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终于决定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