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脑键盘不依ABCD排列?

赖建诚

人气 7390
标签:

1970年我读大一时,商学院的学生都要学算盘、英文打字、操作机械式计算器。我早就学过算盘,但总觉得无缘;学习操作机械式计算器时,倒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洋玩意。

计算时要先按下被乘数的数值,然后按乘数值,我依稀记得,这会让有些杆子上下移动,然后摇转右侧的把手,就得出乘积来。做多位数字相乘或相除时,速度甚至比算盘快,但我对这玩意还是没兴趣。

我第一次看到掌上型电子计算机,是1974年大学毕业时,只能显示8个数字,要插电才能用,售价3千元,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

印象较深的是打字机,我对这东西较有兴趣,总觉得好像可以透过它,打出有意义的东西。那是一些老旧到难以形容的美制敲击式打字机,我不记得牌子是Underwood或是Remington。

打字的原理大略如下:如果你按下A键,就会有一根细扁的铁杆,击向一个圆形滚筒,滚筒上面是一张白纸,白纸的前方是黑色墨水带。按下A键时,铁杆就打向整个键盘的正中间缺口,透过色带把a字打在纸上。

如果要显示出A字,就要按shift键,打出大写字母,和现在电脑键盘一样。正确地说:现在的电脑键盘排列方式,是承继自弹簧式打字机。

这些打字机不知已被多少学长糟蹋过,每个字杆的弹簧,随着英文字出现的频率不同(在键盘中间位置的TYU最常打到,QZX这些键较少打到),弹簧的松紧度各异,所需的打击力道与弹回的时间也不同。

如果打太快,有些字杆还未弹回,就敲打其他字键,这些铁杆就会纠缠成一堆,要用手逐一分开拨回,才能打下个字母。

这是机械老旧后不可避免的结果,练习时有三分之一时间,用在拆解纠结的打击杆。应对之道,就是不要照练习本上所教的,十个手指全放在键盘上同时打字。

如果只用左右手的各三个手指(也就是说,只剩下6个指头有功能),就可减少许多麻烦。我不是手脚灵巧型的人,练习久了之后,觉得用4指神功打得最快。

1979年我去巴黎读书时,买了一个日制Brother牌打字机,键盘的排列方式和英文很不相同:法文字母多了, , , , , , , , ,此外,ABCD的位置也不完全和英文键盘相同。

我用了五年多的法文键盘,几乎忘了英文键盘的相对位置。1995年夏,我在慕尼黑大学三个月,德文的键盘排列又不同了:有独特的β,和上面有两个小点的字母(例如, ),而且英文字的C很多在德文都改为k(例如capital = kapital),ABCD的排列方式,也和英文键盘不完全相同。

我适应过英法德三种键盘,在很熟练时,三种键盘的速度几乎没差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了坏习惯:我无法同时记住三种键盘的正确位置,打字时必须稍微瞄一下键盘,和打字练习教本上的指法完全不同,只能自嘲为“偷瞄式指法”。

经过三种键盘的折磨,我已无法学会打字时需要同时拆解字型的仓颉输入法,我只会看着键盘,以每分钟十个字以内的速度,使用最不须学习的注音输入法。

结果呢?这二十多年来,我还是要先用有格稿纸写字,然后使用天下最昂贵的“太座输入法”打出文章。

说到键盘的复杂度,我看过埃及机场查护照的阿拉伯文键盘。我当然看不懂,但是明确知道,阿拉伯文的数字键(在键盘最右边的方块区),和我们所熟知的1234写法很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所熟知的阿拉伯数字,在阿拉伯文里的写法很不相同。我试过在微软的Word里,查各国文字的键盘排列方式,还真是复杂到超出想像。

如果电脑(或打字机)是中国人发明的话,你觉得键盘会是什么样子?依部首排列最符合共同的认知。我算过,从1画到17画共有232个部首;若键盘每行排20个字,要12行才能排完。

再加上标点符号和辅助性符号(加减乘除),我算了一下,依部首排列的键盘,约是英文键盘行数的4倍。现在的中文输入法,都是迁就英文键盘,所以才会弄出我无法以合理逻辑去拆解的仓颉法。

人类有高度的适应力,有许多人可用仓颉法,每分钟打出125个字以上,所以只能怪自己鲁钝了。
在电脑普及之前,中文是可以打字的。打字员桌上有两个大型字盘架,依部首分格,里面是一个个的铅字。一眼望去,一个字也认不得,因为都是反向排列。

打字员找到她要的字,把“抓字机”朝那个字按下去,机器就夹住这个反体字,用弹簧的力量夹打在色带上,滚筒上的白纸就出现一个正面字。

熟练者的速度,甚至比手写快。常用字放在第一层的字盘里,罕用字放在第二层。若有怪字,那就要另外铅铸,每个新字大约三元。

扯了半天闲话,现在回来谈正题:请看一下你的键盘,为什么第一排左上方的顺序,是QWERTY而不是ABCDEF?道理很简单:如果依ABCD排列,打字速度就会变慢;因为在英文词汇里,最常出现的字母并不是依ABCD排列。

也就是说,若要追求打字速度极大化,就要把最常出现的字母,放在最灵巧的手指位置上,也就是在食指和中指最容易按键的地方。

根据语言专家统计,英文词汇里有70%是由DHIATENSOR这10个字母组成,应该放在手指最灵巧的位置上。

但这却不可行,因为把最常出现的字母集在一起,会产生另一项无法解决的困扰:在打字机的时代,这10个字母的打击杆如果位置太集中,你快速连打DHIAT这5个字母,字杆的弹簧还没来得及弹回,你又快速打ENSOR这5个字母,这10个字杆很容易纠结在一起,打字速度反而变慢了。

那怎么办?打字机制造商各自研拟不同的字母排列方式。经过市场的竞争、选择、淘汰,最大多数人采用的,是Remington公司1873年推出的4行键盘,最上行是以QWERTY顺序排列。如果你注意看这一行字键,可以看出这行内隐藏着几个字母:TYPE WRITER(打字机)。

QWERTY键盘一旦在市场成为主流,就会出版许多练习这种规格的教材,用来训练新进打字员。几年内,透过滚雪球效应,原本不采用QWERTY键盘的生产商,在“西瓜偎大边”的原理下,都改用QWERTY系统。即使有人提出能增强打字速度的键盘排列方式(有些宣称可增快20% – 40%),也没人敢用了,QWERTY系统因而独霸天下。

经过一个世纪,到一九八○年代个人电脑键盘问世时,字杆会纠缠的问题已经不存在,照理应该改采速度较快的DHIATENSOR排列方式。但是电脑生产商的关怀,并不是打字速度的极快化,而是记忆体容量与中央处理器的速度。

就算你能证明DHIAT系统绝对比QWERTY系统有效率,我打赌没有电脑键盘制造商会采纳你的高见。所以,不是最好的东西就能存活得最好,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天择原理(survival of the fittest, natural selection),在工商业界还是适用的。

一九八○年代中期,台湾出现好几套中文输入法,有仓颉、大易、行列、无虾米,有人说这是“万码奔腾”。它们的共同特色,就是要在英文键盘的框架内,来拆解中文的方块字。

现在流行的自然输入法、汉音输入法不必拆解,较受人欢迎。注音符号只有37个,在4行英文键盘内可以放得下。

现在请你看一下键盘,竟然是以ㄅㄆㄇㄈ的方式斜排下来,这等于是英文键盘以ABCD排列一样不合理。

但是你有更好的ㄅㄆㄇㄈ排列方式吗?你有统计证据,能反证ㄅㄆㄇㄈ的排列,会对打字速度造成明显困扰吗?相对于仓颉输入法要在大脑中一边拆解方块字,同时要找到正确的字键盘位置才能打字,ㄅㄆㄇㄈ的不合理排列,根本算不上是个问题。

仓颉码受限于英文键盘的容量,必然有许多方块字无法拆解,所以你看一下“X”这个字键上,会有个“难”字,就是供仓颉码碰到不易拆解时用的。

我一直无法理解,仓颉码如何拆解“凹凸”这两个字。正确的拆解码是:凹=尸 + 尸 + 山;凸=月 + 尸+ 尸,真是没天理。

1985年时我已33岁,身上扛着各种压力,时间比金钱重要,有可能学会仓颉法吗?但我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时,很快就学会仓颉,同年龄的孩童也没困难,现在的青少年流行MSN,对他们的打字速度很有帮助。

仓颉法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为什么?这和QWERTY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仓颉法是一九八○年代中期最有人气的输入法,最早一代的电脑打字员就是学仓颉法。

打字教材也以仓颉最多、最便宜,发明者朱邦复先生又免费提供社会使用,很快就独霸市场。但和QWERTY系统不同的是,中文输入法没有定于一尊,有人爱用汉音输入法,有人爱用自然输入法,也有人证明仓颉不是速度最快的输入法。

我觉得仓颉码的优势,在于可以逐字输入,不必考虑和下个字的关系,这对要输入文言文、非口语文字的人来说,还是较好用。我对这种没有合理逻辑的输入法,只能举双手投降。

Paul David(1985)谈QWERTY的5页短文,已成为讨论这类议题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不可忽略的文章。在QWERTY这个简明的故事里,他要传达哪些重要的讯息呢?

首先,经济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会受到历史路径的影响(path-dependent),会受到遥远的过去中,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历史的偶然”是不可忽略的;这种动态过程的本质是“历史性的”,历史是重要的。

他引用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9篇第1章)内的名句:“他们的每项行动,虽然看起来都是自由意志,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全然受到之前历史的束缚。”

第二,要注意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关联性(technical inter -relatedness)。例如QWERTY的排列方式,主要是考虑打字机的击杆纠结问题,而不是因为QWERTY的打字速度最快。所以要注意软体和硬体的搭配问题,要考虑使用者的人体工学、使用习惯、文化偏好。

第三,要注意系统的规模经济(system scale economies)问题:QWERTY和仓颉输入法一旦成为主流,深入市场与人心(locked in),就会造成滚雪球效应。

第四,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不可逆性”(quasi-irreversibility):现在的电脑键盘已无字杆纠结的问题,但仍使用1873年的QWERTY排列法,而不使用较具效率的DHIATENSOR排列法。

Paul David(1985)的核心观念是path dependence,我建议读者从网路上参阅Puffert(2003)这篇解说完整的综述性文章,文末附有讨论QWERTY问题的详细书目。

QWERTY问题的核心概念如下:经济现象会受到从前轨迹的影响,而非只受到当前条件的左右。

在这种“途径依赖”的过程中,历史是重要的:历史过程会有长久的影响力,即使只是过渡性的改变,都会产生长远的效果。我们必须探讨研究对象的历史,而非只看当前的科技、偏好或其他眼前的事情。
@(待续)

摘编自 《经济史的趣味》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全球经济现疑虑  亚股大跌
经济不确定性高 美股连4跌
好消息为何未能激起市场热情?
经济不确定性高 道琼下跌16点 10,303点收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