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41)

八、孔孟之道的“双刃剑”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43
【字号】    
   标签: tags: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正值中共展开“批林批孔运动”的年代。中共发了一个批判林彪和孔子的文件,里面有孔子的语录。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孔子的学说,一读,完全被孔子的话语倾倒了,觉得孔子的话句句说到心里去。当时我就在日记本写下心得:“孔子不是圣人,我也应称他为圣人。二千多年前他就能说出那样的话。”如今迈入耳顺之年,但对当年的幼稚仍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孔子的学说,是非常人性的。他的说教,不是命令式的教条,而是充满人情味的话语。可以说,孔子是一个人类学大师,他对人类的心理学研究很有造诣,对人性的弱点研究很透彻。他的学说,以礼而立,以“知人”来展开,以“知天命”而终结。

孔子对其学说,是有一套周全安排的:他先以礼为立志做人,这样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为人做事就不会有偏差,就是说,在他“知人”以后,还可以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个人,在他知道有好人有坏人,有君子有小人,有士人有乡党,有恶有善等等之后,就是说,一个人对人类社会及人性有深刻的了解以后,他会不会走上小人、坏人、恶人的道路?孔子是用礼来匡正人的行为的。有礼而立,他就会慎言慎行,不敢逾越礼的规范,这样,他就会往做好人、善人的方向前进。而且只有你按照礼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抵达“知天命”的最高人生境界。而人到了这个“知天命”阶段,才知道天的可敬可畏,天道疏而不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知天命是人生最完美、最具理想的境界。当你抵达“知天命”的境界时,你会感叹一声:原来人生就是如此,天命不可违!人生至此,就可“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他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儒者是达到知天命的境界时,才产生对天的敬畏的。也可以说,儒是以知人作为入世,以礼(孟子以义)作为中介桥梁,以知天命作为终极来完成其人生目标的。

大凡道德的执行,都是要与宗教结合在一起的。你做了那些不好的事,那些违反道德的事,神就会惩罚你,让你入地狱,不得好死,报应等等。而儒教没有神,靠那个礼来约束,未免太过于柔软了点。就是说,礼的震慑作用,是比不上宗教的有格神的。他表面做得很符合礼节,但暗地里既一肚坏水,也不怕半夜鬼敲门。这个礼,靠什么来维持呢?诚,就是孔孟特别强调的“诚”。对人对物都要以诚相待,诚也是通往知天命的道路。子思和孟子也强调以诚作为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诚不诚也是你自己的事,还是没有多大的约束力,假如你不诚怎么办呢?孔子教你的方法还是靠你自己,他说“行己有耻”1用俗语说的,就是你做什么事,要对得起天地良心。说假话,做坏事,会感到脸红心跳,内心不安。自己做什么事,要有一个羞耻之心才成。

从孔孟之道我们看到,一切都要靠自我修为,外界的力量是很难帮助你的。所以一旦这个人无耻、无诚,他什么事都敢为、敢做。特别是那些伪君子、士大夫们(知识分子),做起坏事来更心狠手辣。因为他们“知人”,知道人性的弱点,而且手中又有权柄,做起坏事来还振振有词,将道德玩于股掌之上。

由此我们就看到儒学的一个弱点:当一个人他“知人”,对人性非常了解,但还没有知天命,不把天命放在眼里,天不怕地不怕,他不选择做君子,而情愿做坏人、恶人。他视礼为敝屣,根本就不把礼当作一回事,就是说他不道德。你拿什么阻止他或说惩罚他呢?孔孟说的就是要有诚心和有羞耻之心。这比起有神的宗教道德来说,其威慑力实在是过于柔弱。如基督教说人一生下来就有罪,做坏事不得进天堂等,其直指人心,从小就对你有一个威慑的作用。

有人也许会说,儒教不也有一个天道吗?天命不可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要敬天畏天,这个天命也有同等宗教神的威慑心理作用。这话说得不错,问题是儒家的天命是在“知人”后才能体悟的。以孔子那样很聪明、很有智慧的人,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那些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知天命?在我们讲知天命一章时有说过,天道是在人无思、无为、无欲、寂然不动的情况下感而遂通的,连孔子都罕言天命,那些普罗大众,又有多少人能得天道呢?故说孔孟之道从知人到知天命,与普罗大众是脱节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知人的路上走入顺应天命的极高明之中。如此我们就看到儒知人的两面双刃剑:“知人则哲,能官人。”2(《虞书.皋陶谟》)你知道人性的优、弱点,对人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又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加上你手中又有权力,你能“官人”(掌控人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就是说,如果你有德性,你管理人民有条有理,人民能得到实惠,安居乐业;如果你没有德性,人民就被你玩弄于股掌之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知人”太厉害了,他掌控着一切人性。他如何发挥,就成为“两面刃剑”:好的很好,坏起来更坏。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明君”与“暴君”不断交替上演,就是他们太“知人”了。(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57页。
2《尚书.今古文全璧》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3月第一版,031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 (shown)后儒把孔子的仁说成是“恻隐之心”,又说“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于“爱人”、“博爱”等等,都是一种意为的构造,这对孔子的仁,只能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
  • (shown)如果说,仁是儒家君子所要达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么要实现这个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义。“人路”,也就是人应该的行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义”来实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这个“义”,有点类似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令”。这个道德律令是义不容辞的纯粹实践理性,即“义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