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42)

八、孔孟之道的“双刃剑”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孔孟之道讲人性讲得太透彻了,而且他的“知天命”道德原理又不能一下子接得上。这就使得他的整套道德在中间执行中出现漏洞:在这“知人”的道德规范中,孔子就这么一招:“行己有耻”,靠你自己检点你自己的行为,你要作起恶来他也没有办法。这一点清朝儒者顾亭林看得最透彻。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1(顾亭林:《日知录卷十.廉耻条》)顾亭林是清初大儒,对明朝的灭亡有切肤之痛,他发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正好说明儒学的这个罩门。儒鼓励人出来做事,获取功名、光宗耀祖是儒的荣耀。一个人入世做事,最佳的年龄是二十至四十之间,而这个年龄正是他天不怕地不怕的精力旺盛时期,就是说他正处在不知“天命”的人生阶段。我们拿什么来抑制他人性的恶呢?孔子“行己有耻”的道德约束力未免太弱了。它比起基督教的人生下来就有罪的教义,比起佛教的作恶报应都柔弱。一个人在社会的生存竞争中,他为什么要让步?要输给那个人?当他运用手段时他就考虑到这样做是不是不道德的?夫子的规范是“行己有耻”,觉得这是可耻的行为不能做;而宗教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不能做,做了就会下地狱,不能上天堂。这种内心的阻吓作用谁大谁小就见分晓了。孔孟之道在这一点上显然柔弱了些。但在认识人的本性上他又非常积极,从小就教人如何做人,把人的本性都看透了。这样好起来好得不得了;坏起来更加坏。就像一个熟悉电脑程序的人,好的来说他将电脑应用得更有效率,坏的来说他制作一个木马病毒,把你们的电脑统统搞坏。

本来在周文王、武王时代,新的封建分封制初建立,靠礼来维持人的行为规则是很有效的。但当人的欲望膨胀以后,其内心已不把做此事当作羞耻,那么礼这个外表功能就起不到匡正的作用了。反而变成是演戏:假惺惺做给别人看的一套礼数而已。

儒学的兴衰,从孔夫子创业起已在中国上演二千多年,其兴也勃,其败也速,这全在夫子的“知人”功夫上。他把这人性看透、做透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2一个人已做到没有什么人可以迷惑他,他治人的功夫可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尧舜有德,又知人,故其治下的社会就成为“大同社会”。桀、纣、秦始皇无德,但知人,故其治下的社会就成为“暴政”。讲到“知人”而无德的莫过于毛泽东了。他将人民群众赞为“真正的英雄”,又把知识分子打为“臭老九”。他知道“上智”人士的弱点在那里;知道“下愚”人喜欢什么。他整人的手法,直倒你的心灵深处:“文革”时,那些知识分子被整得像狗儿一样爬倒在地,斯文扫地。他就知道你心中所引以为傲的就那点知识、那点智能,他就偏偏把你这点骄傲踩了。他把你与猪狗为伍,奚落你连脚踏牛粪的无知农民都不如,让你生不如死。这种透彻各阶层人性的“知人”,可以说已到无与伦比的地步。有人说毛泽东是“混世魔王”,这一点也太不为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知人”学说威力实在太大了;而抑制这一非义行为的“行己有耻”的规范能力又太小了。而“知天命”的威慑力又不能与“知人”直接发生作用(毛泽东至死都还天不怕地不怕,就是不知天命),而且那个“君王”不是由你选择的,他是封建世袭制,继承人是阿斗,你拿他也没办法。所以孔子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实在太难了。

从孔子的“知礼、知人、知天命”三大学问来看儒学,我们就看出其中间环节的一个弱项:这个“行己有耻”没有宗教的神来保证,实在太弱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几百年,唐朝突然兴起佛教不是没有道理的,以鬼神来威慑人心实在比儒教容易和作用重大。儒靠“自觉”的修炼实在难以阻挡世俗的利欲,这是儒“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知人”双刃剑。宋儒排佛,朱熹们已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但能有几人知道天理的存在呢?人欲不仅灭不了,而且在儒的“知人”认识下,变得更加虚伪和丑陋。演变到清末民国初的五四运动,则把礼教视为“吃人”的东西。

当今的现代社会,那个稍微能框住人外在行为的礼已不存在,而对“知人”的学问越来越丰富,人的本性越来越偏向禽兽化发展。这个儒学“知人”的两面刃,就更加突出和尖锐了。翻开当今各路检讨传统文化的文章,基本上都持两分法看问题,实则都是“知人”惹得祸。你无礼而立,又不知天命,拿个“知言”左右开弓,好坏由人任说了。可见孔孟的道德说教,他们强调人的性本善来为其道德体系做脚本虽行得通,但上升到“知人”(知言)阶段时,其道德感召力就会进一步弱化。后儒,如汉朝董仲舒讲天道五行的灾变,说他有心或无心插柳也好,他这个天象预警多多少少是对“知人”道德规范的补偿。天降灾异,对皇帝是一种预警,皇帝要如何修德,布施于民,才能避免灾难,这就近似于宗教神明的威慑作用。宋明的儒学,表面很排佛,但其天道,多多少少既掺入一些佛家报应的思想。儒从西汉的“独尊”发展到宋明时期,中间有唐朝的兴佛,他们不可能不知道“知人”的利害。没有宗教鬼神的威慑,靠自我良心的发现,靠行义来驾驶“知人”,可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后儒否认他们儒教是宗教,也反映出他们的尴尬:他们的天道,已发展成具有宗教神的性质,而又否认儒有宗教仪式的崇拜。这是儒教理论的一个缺陷。以我看来,孔子的学说,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法则是很有用的,但作为普遍的道德规范,极易走出偏差。(待续)@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57页。
2《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91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 (shown)后儒把孔子的仁说成是“恻隐之心”,又说“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于“爱人”、“博爱”等等,都是一种意为的构造,这对孔子的仁,只能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
  • (shown)如果说,仁是儒家君子所要达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么要实现这个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义。“人路”,也就是人应该的行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义”来实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这个“义”,有点类似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令”。这个道德律令是义不容辞的纯粹实践理性,即“义务”。
  • (shown)父子之义是亲情关系,君臣之义是尊等关系。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这种君臣关系等于父子关系,就如同现代的“我把党来比作母亲”、“祖国啊,我的母亲!”是一样的。实则这义不是那义,是不能乱点鸳鸯谱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