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背后 总有伟大的父亲

淑萍
font print 人气: 1089
【字号】    
   标签: tags:

之一 岳飞的父亲 岳和

我们都知道岳飞是人格高尚、尽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历史伟人,但却很少人知道岳飞有个不平凡的父亲──岳和。

大部分人认为岳和在岳飞年幼时就死了,岳飞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但也有人认为,岳和直到岳飞22岁时才过逝。笔者在正史中推敲,发现《宋史》中有一段描述岳飞与周侗的事:

学射于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设祭于其塚。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岳飞 / 大纪元


岳飞向武术界高手周侗学射箭,周侗倾囊相授,因此岳飞习得一手好箭,能左右手开弓。后来周侗死了,岳飞很怀念恩师,每逢初一、十五便于恩师坟前设祭拜之。岳飞的父亲很嘉许他这种尊师、不忘本的行为。

从上面这段得知,岳飞的父亲至少在周侗过世之后才死。周侗死于1121年,而如果当时岳和还能跟岳飞对上话,表示岳和还健在,而那时的岳飞是19岁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岳和至少在岳飞19岁以后才过世,民间素来传说岳飞的父亲在他年幼即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如此一来,岳和在他有生之年,是如何教导岳飞的呢?他对岳飞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史载岳飞的父亲:“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岳和为人乐善好施,在闹饥荒的年代里,他让自己与家人尽量缩衣节食,为的是把省下来的粮食拿去给附近的饥民食用。岳和心胸宽大、善良慈悲,明知吃亏也不会跟人计较。有人向岳和借钱,故意赖账不还,岳和知道了,也不当一回事,不与人争。也有是看准岳和的温驯善良个性,而来侵占岳家的田地的。

岳和的个性如此宽怀慈悲,也因此,村里的人都对岳和非常敬佩。

岳飞出生之后,他的父亲见此儿性乖巧、聪明,特别为他请了老师来教导他读经史,并勤练书法。我们从岳飞留下来的书法及文章,可看出他必定受过一连串扎实的教育。岳飞除了文章写得好之外,对兵学也很有兴趣,常研读一些兵书,并从中有所领会。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身为岳飞的父亲,岳和却是很支持岳飞习武。岳飞后来拜周侗为师,周侗当时年岁已大,但对岳飞的教导却丝毫不放松,在他的调教之下,原本就孔武有力的岳飞,能举起八石的重量、拉开三百斤的弓,同时还能左右手开弓。岳飞允文允武的才华,可说是岳和从旁支持、鼓励的结果。

后来周侗病逝,岳飞为恩师守丧期间,岳和眼见宋朝国力积弱不振,外患频仍,曾慨然劝勉儿子将来要做个为国尽忠、为国捐驱的忠臣良将。父亲的这些平日教诲,逐渐将岳飞带向一个不同凡响、一个超越当代的伟人境界。

果然,没有多久,岳飞就走上从军报国之路,以其纪律严明、声威浩大的“岳家军”出击敌军,无往不利,战无不胜。终其一生,岳飞都在为国家奋斗和牺牲。从先天性格上来说,岳飞遗传有他的父亲心胸宽阔、慈悲善良、爱国爱民的个性;从后天教育上来说,岳和对儿子文武才艺的栽培更不遗余力。总之,岳飞能成为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中华伟人,他的父亲──岳和,功不可没。

之二 方孝孺的父亲 方克勤

身为中华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从小就在一个严谨的书香世家中长大。方孝孺的父亲名叫方克勤,是明朝初年的清官,当时就以“循吏”闻名于世。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才奠定了方孝孺日后良好的品德基础。

方克勤为官廉洁正直,以“德”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基础,从不贪图功名利禄。他曾说:“靠近名利,则必定会显示炫燿;显示炫燿,则必定会祸害百姓,我不忍心啊。”每次巡行属县,连一杯白开水也不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甜瓜,他也退回。

克勤刚到济宁就任时,正好是饥荒时节。依据法令,每年入冬,百姓必须为北方守军送军衣。当时法令规定只能从陆路输送,禁止水运,违者处死。可是冬天要百姓走陆路是比走水路还要辛苦的,百姓们恳求希望能让他们就近使用水运,以免车马之苦。方克勤知道百姓的心声,便冒死罪毅然同意百姓改走水路运输,说:“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也。”事后证明,其他地区走陆运者因路途风雪酷寒,人畜冻死者不可数计,而只有济宁百姓走水运的,平安抵达,因此对方克勤的擅改法令,上面也就不怪罪下来了。

有一回,济宁城墙坍坏,依照往例,应由守兵修筑。可是济宁守将倚仗权势,欺压民众,要叫老百姓去修城。当时正值五、六月间,初夏天旱无雨,百姓忙于农事,哪有时间去筑墙,因此大约有一万多名农民因无法收割而相拥哭泣。方克勤为此事愤慨不平,吃不下饭,说:“民病不救,焉用我为!”于是暗中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都害怕被牵连而不敢署名,只有方克勤具名上报。丞相胡惟庸知道此事之后,立刻下令停止筑城。据说诏旨到达济宁时,久旱不雨的济宁竟然下起大雨来,民众欣喜若狂。百姓纷纷作歌赞扬方克勤的德政:“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译:是谁减轻了我的徭役,是方克勤大人啊!是谁拯救了我的庄稼,是方克勤大人唤来的雨露啊!朝廷千万不要让方知府走啊!他是我们百姓的父母啊!)

永嘉侯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开赴北平,因为河水干涸,船只无法通行,因此朱亮祖想要动用五千民众来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虔诚向上天祈祷。忽然天降大雨,水深数尺,船只得以通行,百姓们惊讶不已,都认为方克勤是神。

后来,方克勤任满回朝庭,明太祖嘉奖他的政绩,还特别赐宴款待他。

方克勤虽有良好的政绩,但他个人生活却很俭朴,从不穿绸缎衣服,一件粗布袍子穿了十多年也不买新的。住在简陋房子里,用草席随便的遮蔽风雨。室内没有什么家俱摆设,就只有几本旧书而已。一天吃不超过两次肉。与人交友,绝不接受别人赠物;对属下的进贡或礼物一律谢绝不受。

虽然对自己严苛,但是方克勤对周围的朋友却是很厚道。有人被朝廷贬官,从方克勤的管辖区经过,方克勤都要给他送钱、送东西,还要派车送他一程,极尽安慰之意。朋友、属下如有急难,方克勤没有二话,立刻慷慨解囊。莱芜县丞想要将年老母亲接来奉养,但苦无资金,方克勤便把自己一个月的薪资全部捐赠出来。每年秋冬,方克勤还会自费买一些布帛给贫困的同僚属下。所以方克勤的月俸,几乎都没什么多余的,偶有剩下,也是捐给需要的贫困者,他自己都没有积蓄。

可惜,清官方克勤后来因为明初的“空印案”而被冤杀。空印案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因明初官员们延续元代习惯,于事先盖印于公文上而引发的案件。因此案而被牵连诛杀的官员达数百名。


方孝孺 / 大纪元

临刑之时,方克勤知道自己并无犯错,只是被小人诬陷,因此,正义凛然,从容上刑。其子方孝孺后来将方克勤的灵柩移返回乡,安葬故土。后来,方孝孺在历史上的表现正如同其父一样,是非对错一丝不茍。面对明成祖软硬兼施要方孝孺帮他起草即位诏书时,方孝孺依旧痛骂明成祖,并在起草诏书上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明成祖大怒,威胁要杀他九族。方孝孺答曰:“便十族奈我何!”于是明成祖便派人将方孝孺的九族亲人加上他的学生共十族全数抓起来处死。方孝孺自己也被处以车裂酷刑。此次遇难者,达八百七十多人。

方克勤正直廉洁、慈善宽厚,儿子方孝孺则是忠贞不二、成仁取义,这对父子留给后人予最佳的人格典范。

之三 王献之的父亲 王羲之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书法家,也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由于父亲王羲之的悉心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成为当代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七、八岁开始学书法。但是,身为书法大师的父亲,王羲之教导王献之的方法却是与众不同。

有一次,王羲之看儿子正专心的练习写书法,就悄悄走到他背后,为了想试试王献之是否把笔握牢,于是,王羲之便突然伸手去抽儿子手中的笔。还好,献之握得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这才高兴的对他说:“你这孩子以后可能会有所成就!”

由于父亲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家,因此,众亲朋好友来到家中难免就要夸奖王献之一番,说他将来必定会像父亲一样功成名就。为了让王献之谦卑向学,王羲之和妻子用了一点心思来让献之明白这个道理。


王羲之 / 网路图片

有一天,王献之问母亲郗氏说:“我还要练习写字写多久啊?”母亲笑着说:“只要写完这院子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就会写得又稳又挺又好看了。”献之猛一回头,看到父亲正严肃的站在他的背后呢。自此以后,王献之默默在院子里又练了五年的书法。

有一天,他把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听到赞扬的话。可是王羲之看过之后,什么也没说,只在其中一个“大”字下点了一点,然后就还给王献之了。

王献之又将这一叠字拿给母亲看,希望母亲赞扬他,母亲仔细的看完之后对他说:“你练了这么多年字,把几缸水都磨尽了,但现在看来,只有这个‘大’字的下面那一点,有像你父亲的笔法啊。”

王献之听了父亲和母亲的话之后,觉得很惭愧,也终于明白自己在书法上还需要大力加强,不能倚仗父亲是大书法家而自己就轻忽怠学。从此,王献之在书法上学会谦卑学习,加之锲而不舍的苦练,终于,他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也晋升为当代书法名家之一。后来,人们把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并称为“二王”。

之四 张廷玉的父亲 张英

张英是清朝大学士,也是张廷玉的父亲。他为人乐善好施,笃信神佛,为官清廉刚正,深知民间疾苦,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

史书记载,康熙时候:“(张英)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清圣祖说:“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英自我要求甚严,他的书房有自写的对联曰:“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时时努力读古书,刻刻存心做好事,这是张英对自己的期许。

除此之外,张英的心胸宽大,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在讲他不与人计较的一面。话说张家与隔壁家在争地,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张家人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张英,说明原委。后来,张英回信给家人,信上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主动后退三尺,不再争辩。邻居家也大受感动,也后退三尺,最后留下六尺巷,两家从此和睦相处。

除了当一个好官之外,张英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是不遗余力。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说到做人应“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他教导儿子张廷玉也就是秉持这样的理念,他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还说:“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 也就是说要能为人多多设想,要做有益于他人之事而不要做损人之事,则必是好人、积善之人,神佛也就自然庇荫之。

张廷玉恪遵父亲教导,待人温厚恭俭,后来果然成为清朝的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皇帝曾称赞张廷玉:“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乾隆也赞赏他:“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可见张廷玉极受清朝皇帝重视与信任。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代为相,受到当代皇帝的重用,“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可以说张英身为父亲与朝臣,于公于私,都给张廷玉做了一个好榜样。@*

仅以此文献给全天下所有看似平凡、其实伟大的父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吴明彻是南北朝时秦郡人,年轻时遇到侯景作乱,天下粮价大涨,秦郡人饥饿不堪。
  • 孙谦,字长逊,东莞郡莒县人。小时候被亲人赵伯符赏识。孙谦十七岁时,赵伯符当上豫州刺史,就引荐他当左军行参军,在职位上孙谦以能干着称。孙谦父亲去世后,孙谦辞职,搬家到历阳务农来养活弟妹,乡里人都称赞他们的亲善和睦。
  • 张煌言和郑成功、李定国并称清初三大抗清领袖。张煌言是儒生,却性情慷慨激昂,喜欢谈论军事。他在崇祯十五年考上举人,当时军情紧急,考试要加试射箭,张煌言射箭三发三中。
  • 清代,山东福山县人安某,确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余里,人们称他为“安飞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视于人,甚至还常常仗技欺人。

    有一天,安飞星来到乡间,看见一位农夫,打着赤脚在耕地,农夫的一双新鞋,放在田梗上,被安飞星看上了,即取而穿之。那位农夫追得气喘汗流,也没追上。安飞星以此取乐。

  • 西汉末年沛郡有一个富翁,临终时因为儿子太小,除了女儿和女婿再没有亲近的人可以托付,但是觉得女儿和女婿不善,如果托付他们照顾弟弟,难免他们不贪财害命,富翁左思右想,最后请来全族人,当着众人的面立下遗嘱说:全部财产交给女儿和女婿,只有一把剑托付女儿和女婿保管,等到儿子十五岁时交给他。
  • 晋明帝司马绍自小就很聪明。他只有几岁时,一次长安使者来京城谒见他父亲,父亲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离我们远?”司马绍说:“太阳远,只听人说使者从长安来,没有听说谁从日边来的。”他父亲很惊奇。第二天,他父亲大宴群臣,又拿这个问题问司马绍,司马绍说:“太阳近。”他父亲吃惊的说:“为什么你昨天说的和这不一样呢?”司马绍说:“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说太阳离我们近。”他父亲对他很惊异。
  •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轩的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淹没了许多村庄,饥民乞食载道,许多人饿死在路边,朝廷的灾粮又遥遥无期,潘芝轩便首先自已开仓把家里积屯的粮米赈施给百姓。
  •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人,出生那天是五月初五,当时人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男孩会害父亲,女孩会害母亲,他父亲田婴是齐国宰相,对他母亲说:“扔了他,不要养他!”他母亲舍不得,偷偷的将田文养大。
  • 王彦超是北宋初年人,年轻时到寺院去出家,僧人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此地呢?”没有能够如愿。
  • “盗亦有道”的说法,古已有之。那么,再深入一步的探讨:什么是“盗之道”呢?清代的大学问家纪晓岚,在一篇文章中,记叙、回答了这个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