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古人称心中默许为“心许”?

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72
【字号】    
   标签: tags: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上载:“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大意是说,现在徐城外有一座徐君墓,是从前延陵季子挂剑的地方,就是所说的不违背内心默许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古人称心中默许为“心许”呢?

“心许”一词,源于《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中载︰“季子曰:‘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据载,季札是春秋时代吴国人,他的始祖是吴太伯。太伯与其弟仲雍、季历都是周太王之子。

由于季历很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周文王),于是太王想立季历为王以便传位给昌。太伯、仲雍因此而逃到荆蛮,并像当地蛮人一样,断发纹身,表示不愿继位,把王位让给季历。太伯到荆蛮后,自称为“句吴”,荆蛮人认为他有节义,追随归顺他的有一千多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后来,武王消灭殷纣,便千方百计找到太伯、仲雍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一个在夷蛮地带的吴国,另一个在中原地区的虞国。吴国在寿梦继位后国力日益强大,寿梦有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四个儿子,四子季札最贤能,寿梦死前想传位给他,季札避让不接受,于是由长子诸樊继位。

吴国人坚持拥戴季札为王,季札只好抛弃家产退隐当农夫,吴国人才放弃这个念头。后来诸樊去世,留下遗命要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地是想按序以兄传弟,最后一定要传位给季札,以完成寿梦的遗愿。

由于,兄弟们都赞赏季札的高风亮节,都想传位给他,但季札一次次拒绝,共三次让位。后来季札被封在延陵,故号为“延陵季子”,简称“季子”。

余祭四年,吴王派季札出使鲁国聘问,他从聆赏的音乐中,听出各国的兴衰。季札刚出使各国时,曾北行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不敢说出来,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的意思,但因为还要出使到中原各国,所以未把宝剑进献给徐君。

等到季札出使各国回来又路过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的树上才离开。随从的人说︰“徐君已死,宝剑还给谁呢?”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心里就对他许下诺言了,怎么能因为徐君的死,就违背我自己心中的承诺呢!”

口头答应的是承诺,心里默许的也是承诺,实践口头的诺言是守信,兑现默许的诺言亦是守信。季札不慕权位“三让君位”的高尚品德让后人歌颂,而“季札挂剑”更是诚实守信的最佳典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称冬至为入九,数足九九,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话有“九九消寒”之说。而为了度过漫漫严冬,古人想出了各种娱乐来进行九九消寒..................................
  • 从古至今,名片的使用历史悠久,往上可溯自..........................
  • 至于,为什么每次敲钟都要一百零八下,则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易经》认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数,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说,佛教认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一百零八次,则除尽人间所有的烦恼。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念经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 古人把铜钱戏称为“孔方兄”是有典故的,源自于.............
  • 据古籍记载,“雷同”一词源自于《礼记.曲礼上》︰长者不及..............
  • 自古以来,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节。因此,逢年过节或喜庆场合,人们总会礼尚往来互赠礼物,联络彼此感情。其实,收礼、送礼都是学问,但最重要的是要让收礼者感受到送礼者的诚意,故古谚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白眼也作眼白,表示轻蔑、看不起。“白眼”一词源自于《晋书.阮籍传》中的记载....................
  • 对人类来说,冰的用途广泛。人工制冰发明之前,人类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记载,也因此得知,古人会将冬天下雪结成的冰块,储存起来留待夏天使用。
  • 南阳人深蒙召信臣、杜诗之恩,就立祠纪念,并称颂二人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时,“父母”一词已蕴含地方官之意,也具有“父母官”一词的雏形。
  • 古代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