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篇:

孔孟之道判释(48)

“井有仁焉”考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我持这个看法,是我觉得在《论语》的孔子,是个非常圆融的人,他一般对别人的提问,都会很委婉地作出回答。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就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1又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2就连宰我对父母丧三年的守孝认为过长,孔子反问他你心安不安,宰我答说安,孔子也是很温和地说你心安即可,(《论语.阳货》)3就是说,孔子是个不做极端的事、也不说极端的话的人。为什么宰我这个提问,让孔子那么生气?说出君子可以去死的话呢?假如说宰我说的是“有人掉进井里”,孔子完全可以答他:“你想办法去救他呀,何必一定要跳进井里去呢?”而《论语》记载孔子听完宰我的话不是如此回答,而是非常生气地斥责宰我。以我看就是宰我乱编造“井有仁焉”这等无现实意义的事来诘问孔子,使孔子生气。我们知道,孔子的仁,是在心中生出的,是由心性发出的,怎么变出个“井有仁焉”来呢?可以说,宰我这个“井有仁焉”,是对孔子“仁”的极大诬蔑。孔子不怒责宰我,那才怪了。其二是孔子的仁,是一个理念,有点近似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说上帝的理念,他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和定义,没有具体的意指它是什么东西或某物象。我们翻开《论语》看孔子所说的仁,就完全可以证实这点。而宰我正是把仁当作一个物件的东西来诘问孔子,让孔子生气。仁好似一个物件(如金子或一个具体的人之类),掉进井里,你要不要不顾生命危险跳进去取?朱熹们将“井有仁焉”这个“仁”解释为人,正中宰我假设的套圈:要不要去救人,就看是不是“仁人”了?这正是孔子恼火所在:你把我这个“仁”看成是什么东西了?其实这个“仁”不是像你宰我所假设的那么简单,是一个物件或具体的人,用牺牲生命就可以换取的。

最近我读到中国大陆很多关于《论语》解释的文章,他们对《论语》“井有仁焉—–”这段宰我与孔子的对话,都沿用朱熹的注释,说宰我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孔子的人,称赞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如此将宰我打造成具有独立思考的造反英雄,说“儒家理论和实践相背离,宰我可以说找到了儒家的罩门。”(见蓝田:《宰我思想考》)我们且不说宰我所谓的反孔与史实记载不符(宰我最终还是孔门子弟),就说宰我的挑战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找到了“儒家的罩门”?这是令人值得怀疑的。若以我对“井有仁焉”这个解释,宰我的这个提问,简直就是小学生对大学教授的提问,思想水平差得远了。蓝田这个牛角尖的《宰我思想考》,能考出什么名堂来是可想而知的。如以大陆学者的考究,宰我的思想真的超越孔子了。作《论语》的那般孔子弟子,不是吃干饭的,他们不能为孔子隐吗?宰我真的诘倒了老师,弟子还会把这事记载下来吗?从这一点来看,亦可侧面证明我说“井有仁焉”这个“仁”只作仁解而不能作“人”解。作“人”解,就证明宰我说的很有道理;作“仁”解,就证明宰我的荒谬性,宰我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老师孔子这个“仁”是什么?从《论语》的记载我们也得到这个证明,整部《论语》记载只有一次孔子赞颜回“其心三月不离仁”,其他弟子仁不仁,孔子都答说未知也。宰我对仁的无知,在“井有仁焉”的对话中,也可说暴露无遗了。《论语》是记录孔圣人真理的话语,不可能错将“仁”作为人掉进井里来摆乌龙的。朱熹们这个美丽的“误会”,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一字解释之差,竟让现代中国学者将宰我打造成反对孔子的英雄。宰我是困于井里的“仁”不能自拔,而大陆的一些学者则是借宰我的问题而想打倒孔圣人。这个“井有仁焉”的困境,应该有个水落石出了。(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35页。
2《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31页。
3《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60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
  • (shown)如果说,仁是儒家君子所要达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么要实现这个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义。“人路”,也就是人应该的行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义”来实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这个“义”,有点类似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令”。这个道德律令是义不容辞的纯粹实践理性,即“义务”。
  • (shown)父子之义是亲情关系,君臣之义是尊等关系。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这种君臣关系等于父子关系,就如同现代的“我把党来比作母亲”、“祖国啊,我的母亲!”是一样的。实则这义不是那义,是不能乱点鸳鸯谱的。
  • (shown)仁者一定能爱人,但爱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辩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
  • (shown)孔子是以“仁”来贯彻其整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其他义、礼、智、信等都是围绕这个“仁”而阐述。后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学说变成了五个命题。
  • (shown)我们要了解儒的“仁义道德论”为何要特别强调“亲亲杀”和“尊尊等”两大伦理观,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
  • (shown)什么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 (shown)执政当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划分中国的历史,说秦朝至清朝是封建社会,而把“夏、商、周”定为奴隶社会,极大地错置了中国的历史面貌。
  • (shown)如果说,没有古希腊文明,就没有现代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那么也可以说,没有中国早期的封建文明,也就没有中国传统文明的儒、道文化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