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五千年—古代音乐(三)

人气 216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0月10日讯】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下载收听

主持人:你上次谈到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传奇,就是《韶》乐,是上古时期帝舜时代的音乐。而且你特别提到了“八音”,就是八种材料所制作的乐器。像《韶》乐都是包括了这八音在内的宏大的交响乐,而且孔子听了《韶》乐以后是“三月不知肉味”。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上古时代的音乐传奇。

文昭:说上古时期的华夏文明存在着宏大的交响乐,这是一个推测。因为毕竟没有曲谱传下来。孔子是在齐国听闻《韶》乐,但《齐韶》是不是帝舜时的《韶》就不得而知了;流传到汉代改名为《文始》;南朝时又改名为《大观》。历经唐宋,就再没有看到《韶》乐被使用或表演的记录。但是毕竟《尚书》帝舜对乐官夔说过创作音乐的要求是“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勿相夺伦”。就是声音的长短和高低要相配、要用律吕来调和音乐、各种材质的乐器要完美和谐的搭配。所以依此来推论,创作出来的音乐应当是交响乐。

其实在帝舜之前,每一代圣王、在华夏文明的开创上留下重要贡献的人物,都有代表性的乐章来反映他那一个时代的文化的特点。而且上古的时代的音乐都是要配以舞蹈、歌唱,所以是用于生要的礼仪场合,主要是用来敬天礼神的,而不是单纯用来娱乐。所以它也是用来教化人心的。如黄帝时代有《咸池》;颛顼时代有《六茎》、帝喾时代有《五英》,帝尧时代有《大章》、帝舜时代有《韶》、帝禹时代有《夏》乐、商朝的开创者汤有《获》这首音乐,这都是见于《汉书-礼乐志》记载的古曲名称。

主持人:听起来真是令人神往,如果这些音乐能够流传下来,今天的人通过音乐就可以直接和祖先沟通了。

文昭:在《汉书》里也只有名字流传下来。特别是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很多有关上古的文献都被付之一炬,这给后来的研究者造成子很多麻烦。在中国上古传说中,奠定文明的圣王都是从天上派下来的,在文明的传承上都有自己很鲜明的特点,所以有“五帝殊时不相沿乐”的说法。

五帝是指上古时期的五位大帝,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这五帝代表了各自的文明体系,在神话中是属于天上的五方大帝,他们下降到人间是不同的时代,也代表各自不同的文明特点,所以彼此之间都不延用对方的音乐。这叫“五帝殊时不相沿乐”,就是各自在音乐创作上都有很鲜明独特的性格。至于使用的乐器是不是各自也有明显的区别,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尚书》的说法属实,那么至迟在帝舜的时代就有“八音”了,就是八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完备的乐器体系了,有打击乐器、有管乐、有弦乐,就具备了组合成交响乐的条件了。

现代的中乐团一般分为吹、拉、弹、打四组,在上古的“八音”里,除了没有明确的拉弦乐器,但其他几部分都有了,有吹、弹、打。但是具体怎样合声、配器的就不知道了。如果古代是不记谱、或者只有非常简单的书写,那么上古时代的交响乐团,怎样把不同的乐器协调起来呢?现代交响乐团有指挥。指挥有总谱,各乐器组有分谱。这些中国古代应该都没有,所以如何让音乐达到“神人以合”的效果,真是很神秘。

主持人:但是从效果上看,古代的交响乐队肯定达到了完美配合的结果,要不然的话孔子也不会听完演奏会“三月不知肉味”,陶醉到这种程度。

文昭:上古如果真的存在交响乐,我想首先是个创作问题,其次是个传承的问题,因为这个音乐的表演需要很多人的合作,所以它要流传下来,要比那些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独奏曲目难度要大很多。我认为音乐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愿意花比较多时间去研究它,但我自己毕竟不算音乐理论家,所以我也曾向一些音乐理论人士请教过这个问题,当然也只能推测。上古时代即使没有指挥和乐谱,但也应该有一种规则把不同的乐器合起来。

在近代音乐的“和声”这种创作方法出现之前,西方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一种叫“对位法”的音乐创作方法,和声是以一个单一的旋律为主,其他几个声部是配合、衬托这个主旋律。就是说你把其他几个声部单独拿来,它并不一定成为独立的旋律,就像卡拉ok的伴奏带,它起的作用是给这个主旋律增加一些情绪色彩,使它更丰满。

而“对位法”所生成的音乐是同一时间有几个旋律在进行,单独把不同声部的拿出来,都构成独立的旋律。但放在一起又不乱,又和谐融在一起彼此衬托。这种创作方法也有它遵守的律法,就是你的一个旋律一出来,其他声部的乐器怎么对,能用那个音、不能用哪个音,它还是有一个格律上的规则。 我觉得这套玩法,有点像中国古代的格律诗的创作。

格律诗在音韵上也是有“邻句相粘、对句相对”的要求,就是诗中用字的发声有平仄对应上的规范。好像古代东西方都有一些类似的东西。那么,这种诗歌创作上声律的要求,是不是有它更古老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上的渊源呢?应该是有。上古时期的交响乐队,虽然没有规范的乐谱,但是不同声部的乐器如果都很默契地遵守一套格律上的规则,可能也能够和谐地配合在一起,不会乱。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6-5世纪,距离创作《韶》乐的帝舜时代已经有接近2500年,就是说《九韶》这篇交响乐之前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这就更令人惊奇了。上古时期能创作出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的交响乐就已经是一个奇迹,而且在缺少书写的符号系统的情况下,还传承了其后的几千年,就更加神秘

主持人:中国文化中好像有很多神秘的东西,依靠现代的人的推理很难得到解释,所以一些现代人也懒得真正做深入的研究,就统统把它们称为“神话传说”。我估计一些人会把你刚才说的这些古代音乐都当成神话,当成是祖先的一种美好的幻想,未必真实发生过。

文昭:我认为首先应该相信我们的祖先是诚实的。这些古乐的名称在作为官方正史的《汉书-礼乐志》中都有记载,证明当时编史的人是认为这些古曲毫无疑问是存在过的,而史官的态度一向是非常严肃的。现在的人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上古的交响乐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所以我们首先还是假定这些古乐是存在过的。

主持人:上次你讲的,《韶》乐不仅让孔子陶醉到“三月不知肉味”,而且在他演奏的时候,连凤凰都被吸引来了。这更是增加了这首音乐的神秘色彩,这是说明这些上古的交响乐真的美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了吗?

文昭:我想当时的音乐未必会旋律很复杂,当时人的思想和心态都比较简单纯净,也未必会习惯旋律复杂的音乐。但简单同样可以有大美。很多西方宗教音乐也简单,很平稳地进行,没有明显的节拍。《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说法。简单说是按照节律敲击着石头,百兽都跟着一起翩翩起舞;《韶》乐演奏了九个乐章,连凤凰都被吸引来了。

因为帝舜的时代是“盛德之世”,整个社会道德水准非常高,大概和天上的心性水准相接近了,所以能创作、演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凤凰是天上的神鸟,听到美妙的音乐是要随之起舞的。当它听到《韶》乐的时候,可能以为这就是天上的音乐,并没有想到它是人间的音乐,就随之而来了。这句话是赞美《韶》乐,已经接近天上音乐的水准了,所以能感通上天,把天上的神物都吸引来了。所以这样的音乐能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奇怪了。

主持人:也就是任何人世间的享受都不能与之相比了对吧!那个时候最好的享受就是吃肉了吧,呵呵。。。

文昭:所以。从这个传说中其实也反映出了华夏文明对艺术本质的一种认识,就是艺术是沟通天与人,使生命质量升华的一个媒介。比如音乐中的律动,本身就是大自然律动中的精华,所以美妙的音乐不仅能够动人,还能感天。人的喜怒哀乐是人体气息的流动,而雨雪风霜是天地间气息的流动。人是一个小宇宙,而大自然也是一个生命。所以音乐的造诣到了极高层次,不仅能调整人的情绪,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还能影响到自然环境,帮助自然界达到和谐。所以有传说讲,有人弹出非常动听的琴声,鱼都会从水中跃出来听;随着琴声的情绪内涵变化,都有风雨相随。

今天的人听起来都像神话一样。但前提是必须以纯净的心态,音乐的修养必须上升到了“道”的层次,其实这个音乐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个修道的过程。所以说《韶》乐能够让百兽都随着音乐起舞、把凤凰都吸引来,就是说整个社会人们的修为和道德普遍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就会起到这个作用。

不仅仅是《韶》乐,颛顼时代的《承云》曲,传说演奏的时候,能使百鸟都跟着盘旋、鸣叫,来给乐曲伴奏。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从这些上古音乐的名字看,都跟上天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时期的代表音乐是《云门》曲,云在天上,“云门”就是“天门”。另一首《承云》曲;这个“承”有的写作“继承”的“承”,就是从天上继承、延续下来的音乐。 都是暗示出音乐的作用在于使生命提升、升华。

主持人:很可惜这些上古音乐是失传了,可能也是后来人类社会的道德没有那么好了,所以也不会有这么美的东西保留下来了。那么后来流传下来的音乐,又保留了多少这些更古老年代的精髓呢?

文昭: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夏朝以来的上古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算是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打个了华夏文明最基础的东西。你垂衣裳、造文字、还有音乐的发明。这个时期就是司马迁《史记》里的那个《五帝本纪》的时期。而后中国就进入朝代历史了。

夏、商、周三代又是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礼乐传统。夏朝460多年,商朝600多年,周朝800多年。虽然说是三个朝代,但这三个朝代的时间跨度几乎相当于秦朝以后的所以朝代的总和。这三个朝代中周朝又是集大成者,文王演《易》、周公制《礼》,华夏文明就基本定型了。秦朝是个分水岭,秦以前统称“先秦”,从秦朝开始大约2000年的时间,统一中国的王朝一共有九个,就像一轮一轮地演戏,兴亡存废、爱恨交织。各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以礼、乐为基石的中华文明框架再也没动过。

从音乐发展历程看,今天所说“中乐”、或“民乐”主要是延续宋朝以后的传统。唐宋之间有一个“五代十国”,社会战乱、动荡了五十多年,对文化也有很大的摧残。唐宋之间有一个断层。盛唐时期音乐也达到一个高峰,有《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中国这一时期音乐的集大成之作,既是大型交响乐,又是舞蹈艺术的顶峰之作。但是安史之乱一来,杨贵妃一死、唐玄宗的音乐家班子一散,这首名曲就失传了。

主持人: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说的就是这个事。

文昭:后来五代十国的南唐皇帝李煜,就是那位著名的词人皇帝、和他那位倾国倾城的美人皇后大周后,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把这首传奇中的《霓裳羽衣》曲恢复出了大部分。但南唐灭亡、金陵城破的时候,他又把这个曲谱付之一炬了,所以再度失传。再后来南宋的诗人姜夔发现了《霓裳羽衣》曲的18个片段,保存在了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面。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这样的十分遗憾的事,很多很珍贵的东西没有保留下,这种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宋代以后音乐离交响化就走得更远了。像胡琴、琵琶、筝、古琴、笛子都有很多很好的独奏曲目。但合起来就往往不行。虽然宋代有丝竹乐、元明有十番鼓,但一是乐队的规模完全无法和交响乐队比,二是效果也没办法比。丝竹合奏没有总谱,通常由一样高音乐器领奏,比如高胡和笛子;又缺少低音乐器,合声效果也不行。到明清时代演变成为戏曲或说唱艺术的伴奏乐队,大家都知道那个音效是怎样的,离西洋的交响乐就差得太远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先聊到这儿。下一期我们接着谈中国音乐的故事。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相关新闻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幽兰绿水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悬琴而戒
古代音乐故事:古乐与新乐的不同之处
古代音乐:周景王铸“无射”钟 误性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