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狗不理包子

味蕾

人气 320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风味小吃,有百余年的历史。色白面柔,薄薄的外皮却有着十八道的折痕,形似待放的白菊,内馅松软多汤汁,趁热地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滚滚而出,肥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游客到了天津若没吃到狗不理包子,就等于到了北京却未登上八达岭长城般,憾事一桩。相传它的由来,与乡下的年轻人进城谋生有关。

公元1845年(道光25年),有个乳名叫“狗子”的高贵有,在十四岁时,从武清县(靠近天津市的西北方)杨村来到了天津的刘家蒸食铺,学做包子谋生。眼明手快的他,在三年的学徒期间,练成了做包子的好手艺,就利用省吃俭用的钱,在附近自立个铺子,也卖起了包子来。

“狗子”用半发面来做包子,色白面柔,肉馅并放了骨头汤,咬开后溢出的汤汁,肥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加上低廉的价格,一时之间,上门的客人川流不息,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又因,忙着做包子的“狗子”无法和客人打招呼、寒暄,时间一长,人们就把他叫做“狗不理”,久而久之,他所卖的包子也被叫做“狗不理”包子了。

公元1898年(光绪24年) 的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软禁光绪皇帝又垂帘听政)前后,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袁世凯一尝到“狗不理”包子的美味,就赶紧进献“狗不理”包子给慈禧太后,慈禧大快朵颐后说:“山中走兽云中燕,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包子香矣,食之长寿也”。此后,狗不理包子就成为贡品,名满天下。天津有句俗谚:“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由此可证,“狗不理”包子在天津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

相关新闻
【美食典故】乐观开朗的棺材板
【美食典故】灵活变通的刀削面
【美食典故】今生无缘的腐竹糖水
【美食典故】灵光乍现的来不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