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32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匾”字古从“扁”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清朝的《说文注》中对此进一步解释:“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所以,匾额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所以,人们通常把用以表达经义、情感之类的称为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归于额。

匾额悬挂范围广泛


嵩阳书院前门的匾额。(大纪元资料室)


中国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后来匾额多为横式,由竖到横的转变,是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斗拱位于房檐之下,承托着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匾额也只能由竖式变为横式。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横式为匾,竖式为额。

匾额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关隘城堡、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等等,牌匾几乎无处不在。匾额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印象深刻。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 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五类匾额

匾额的种类林林总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堂号匾。堂号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标志性徽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以之为匾的如杨(杨震)姓后人的“四知堂”、谢(谢安)姓后人的“东山堂”等。

而且,古代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书写匾额,以劝诫训勉后代子孙。朱氏“格言堂”、 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第二类是牌坊匾,用于表彰和警策。《后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 皆匾表其门, 以兴善行。” 如岳王庙的“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匾,和彰显医德的“杏林春茂”匾等。

另外,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 “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统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第三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用语切当,意味深长,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而且,在中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等处也多见文人题写的匾额,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

第四类是祝寿喜庆的,如“鸿案眉齐”、“椿萱共茂”、“树德堂”、“文渊堂”之类的厅堂号,饱含着祝福,寄寓着梦想,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五类是字号匾,也称“商匾”,其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美好愿望,如北京的“同仁堂”等。

华夏民俗文化精品 

匾额文字多为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书体以正楷行书题写者最多,大都意境文辞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无不精雕细镂,显现出高超的技艺。匾框的纹饰,或浮雕、或透雕,图案华美,寓意含蓄。

匾额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故曰:“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融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古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