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乐曲欣赏﹕十面埋伏

人气 1125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1月22日讯】(希望之声《美的旋律》)各位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欢迎您再次来到<中国古典乐曲欣赏>,我是水晶。本节目为您空中传递属于我们民族的好音乐,希望您和我一起共渡这丰富美好的音乐时光!下载收听

大家可能在武侠片、电影配乐中都会注意到:那“四弦一声如裂帛”的琵琶声。

许多人也都知道,这首曲子就是《十面埋伏》。它那独特的艺术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听过便难以忘怀。

琵琶曲依照其气质特点可以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种。“文曲”以抒情、抒怀为主,着重“内在”的表现;富有人文性,偏重韵味及内涵。而“武曲”则多有一些叙事性、戏剧性的刻划:场景的再现,声音的模拟,人物的塑造等等。“武曲”的节奏变化丰富,演奏技巧也通常困难。《十面埋伏》便是琵琶武曲中最经典的一首代表作品。

《十面埋伏》全曲共有十三个段落组成(一些版本中也有二十多个段落的),就好像一部史诗般的战争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为我们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故事。其结构严密且庞大,风格壮丽雄伟,在中国古典乐曲中是比较少见的。那千军万马的古战场有声有色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身临其境。

我们先来欣赏《十面埋伏》的第一段<列营>。(演奏/王涛)

刚才这一段开场,以模拟战鼓的声响开始,给人以无比震撼之感。相信大家一定立刻就能感觉到两军上战场之前那屏气凝神、紧张戒备的气氛。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楚汉两军的对峙早已长达好几年,此时的项羽已是弹尽粮绝,人疲马乏。刘邦的大将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以三十万汉军把十万楚军团团包围,截断了项羽的去路。 到了夜晚,刘邦的谋士张良又命令一些会说楚地方言的兵士,用箫来吹奏楚地的音乐,唱楚地的歌曲。已陷入绝境的楚军听到了自己家乡的音乐,不由得思乡心切、悲从中来。在“四面楚歌”声中的楚军,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了。项羽腹背受敌,决定放手一搏,在黎明时分突围。
  
第二天清晨,项羽骑着他的乌骓马,带领八百多名骑兵,冲破汉军的包围。但渡过淮水后,却仅剩下一百多名骑兵。或许是英雄末路,天意如此!楚军又因迷路而陷入了沼泽,当项羽逃至乌江边,仅剩下项羽一人和一匹乌骓马。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我们继续欣赏《十面埋伏》的<吹打>和<点将>。( 演奏/刘德海)

<吹打>这一段表现了汉军威仪堂堂的壮盛军容,以长轮的旋律模拟行军时那笙管齐鸣的景象。<点将>则有一种凝炼、收缩的味道,以琵琶技法中“摭”与“分”带出紧凑的感觉。

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是全曲中最精华的一段,难度也最高,以全曲的结构而言,它也正好处于整首曲子的最中间。整个音响的模拟非常出色,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大军声嘶力竭的呐喊声(例~)、刀枪声、马蹄声(例~)……。当中还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技巧叫做“绞弦”(或称“煞弦”),它是以左手将琵琶的第一弦“子弦”往里推到第二弦“中弦”的下方,右手弹出时就会发出一种类似金属声响的特殊音效(例~)。

在这一段里,琵琶演奏技法之艰深、表现性的丰富、其音色之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请欣赏这风声鹤唳、鬼哭神嚎的一段--《十面埋伏》中的<鸡鸣山小战>和<九里山大战>。(演奏/王涛)

您现在所收听的是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古典乐曲欣赏>,刚才听到的乐曲是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古老端正,演奏起来必须刚健雄浑,威而不躁。刚才这一段演奏,是不是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气势呢?

乐曲接着写战争结束,项羽败阵,刘邦得胜回朝。其中“乌江自刎”这一段旋律清冷中带着深沉,塑造了项羽壮志未酬的艺术形象。与前面的激烈战争场面形成对比,也增加了乐曲的层次。乐曲的最后则描写汉军将士们胜利后欢乐的心情。紧张的气氛松弛了下来,曲调也趋于明朗活泼。请欣赏《十面埋伏》的最后段落:<汉军奏凯>和<得胜回营>。

听完《十面埋伏》,就如同读了一部章回小说似的!单凭一把琵琶就表现了这么多的场景和故事,琵琶真是一件不同凡响的乐器!那波澜壮阔的音响表现和艺术设计,使得中、西的艺术品评,都一致把《十面埋伏》这首曲目视为顶尖的佳作。

当代也有许多编曲家将《十面埋伏》改编为大型的合奏版本,我们也来听听看。(演奏/顾蕙曼 乐团协奏/日本读卖交响乐团 编曲/曲文中)

相关新闻
中国古典乐曲欣赏-风摆翠竹
中国古典乐曲欣赏-阳关三叠(2)
中国古典乐曲欣赏-大浪淘沙
中国古典乐曲欣赏:春晓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