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金星与出云洞

翔龙
font print 人气: 122
【字号】    
   标签: tags:

在安徽的明光市西北有石门山,此山中有洞名叫出云洞,相传这出云洞曾是太白金星的修炼之所。

这太白金星本名叫李长庚。很久以前,李长庚就在现在这山中石门口西北的山坡的一个不大的山洞处,带着四名弟子修炼,每天打坐、炼丹。因为需要炼丹,所以在洞口外用石头搭建了一个炼丹房,每当炼丹时丹炉就不能停火,因此四个弟子便轮流在炼丹房里,日夜不停地往丹炉里添柴。

李长庚炼的丹有两种:一种叫“银丹”,炼一炉需要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烈火烧炼,这种丹炼成后能助人得道,早日成仙;还有一种叫“金丹”,需要炼九九八十一天,这种丹能使人长生不老,百病不侵。

在四个弟子中最大的叫青牛,虽然他每日只轮一班,但一有时间他就往丹房跑,督促并帮着其他师弟劈柴、抱柴、加柴。李长庚对勤奋的青牛很是满意,让他负责丹房一切大小事务,而青牛更是努力地带领小师弟一起打坐、炼丹。

就这样,经过多次尝试和几年的努力,李长庚终于炼成了两炉丹,“银丹”和“金丹”各五十粒是准备给王母娘娘在天界召开的蟠桃大会用的。

李长庚看着两只宝葫芦里装满的丹丸非常高兴,对几个弟子许愿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献了银丹和金丹,回来后再教你们上乘的修炼功法,你们再勤加修炼一定会修成正果的。”青牛等弟子跪在地上连连给师父叩头、千恩万谢。

李长庚辞别几位弟子,带着两只宝葫芦驾云来到瑶池圣地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会上各方神仙也都带着宝物来参与盛会。李长庚将自己的“银丹”和“金丹”献给王母,盖子打开后两只葫芦口中便放射出耀眼的金光和银光,众位大仙发出一片喝彩之声,王母娘娘十分高兴,立即让贴身仙子董双成将“银丹”和“金丹”分别盛在两只玉盘中,用来招待各方仙人。

“银丹”和“金丹”盛在玉盘中更是灿烂夺目,然而李长庚却暗叫:“不好。”原来两只玉盘中各有一粒不发光的黑丹,掐指一算知道了原因,便赶忙悄悄唤来董双成,自己先取用了这两粒黑丹。

原来,勤奋的青牛在往宝葫芦中装丹时,禁不住诱惑各用两粒大小相同的石子替换下两只仙丹,想偷偷吃下早日修炼成仙。

蟠桃会后李长庚急忙往回赶,李长庚炼出的仙丹是为了修炼人在炼功关键时刻,通脉开穴、提升层次所用,所以服用时还要掌握好时辰。那青牛哪能知道仙丹的使用方法,一旦胡乱服用了要出事情的。

待李长庚赶回时,青牛已经先后把两粒仙丹都服用了。当青牛偷偷服用银丹后,便觉浑身暖流涌动、精力陡涨、力量猛增,一高兴又把金丹偷偷服用了,这一下青牛只觉得全身的血都在沸腾了,浑身燥热、头脑发昏,正急着拖着冒烟的身体往山中的溪水跳。

此时李长庚赶到这里,不明原因的三位师弟急忙跪在师父面前,求师父救青牛,李长庚对这位欺师盗丹、自作自受的弟子真是又急又气。这时水中的青牛口中也大叫着:“弟子知错了,求师父救助。”

李长庚念这青牛平时还算不错,只是得道心切而犯下错误,长叹一口气对青牛说:“现在你只能变成一条大青牛才能救得你的性命,今后要勤勤恳恳、诚实悟道、千年后天宫再见吧!”于是,李长庚手中的拂尘一甩,自己的大弟子就变成了一条卧在水中的大青牛。据说,这青牛日后就成为了老子的坐骑。

不久,李长庚被王母娘娘招上天宫,成了专门炼制仙丹的太白金星,三个弟子也一同进入了天宫。李长庚走后炼丹房很快就倒塌了,只留下一个不时冒出阵阵黑烟的洞口,远远望去犹如一团团黑云从洞中涌出,当地百姓就把它叫做“出云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有一次他从县衙回来,看到有一只拐脚鸭,正在溪边从水里啄起一只白螺,他便赶走鸭子,把白螺带回家..............
  • (shown)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后果,都得自己承担、自己负责;不止现世,连死后都要为自己生前的作为付出代价,所有的一切都追查到身后的冥府去了,所以我们能不戒慎恐惧吗?
  • (shown)张拉塔独自进行规划,收集大量的大麦杆儿,说是“留着搓绳拉塔”。人家听了,更感到他的行为荒谬与怪异。
  • (shown)相传十方院,从前也是一座大禅林,是一位道行很高的老住持经手造成.............
  • (shown)一日,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强要家人给他通报员外。家人从头到脚把他仔细打量了一番..............
  • (shown)殷王亲自登门拜问道术,彭祖一个字都没有透露...
  • 舜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舜为首领时,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
  • 史书记载,张果老确有其人。唐代的时候居住在恒州中条山,自称已经有好几百岁了。
  •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