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永乐大典》编成603周年

人气 161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2月14日讯】(大纪元岳青综合报导)《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从编纂成至今已有603周年了。它在数百年的风雨中屡遭浩劫,现存不足4%。《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还有许多人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但终其一生也无缘见到它的原貌。
[[4]]

《永乐大典》的最后一页,写有几行细密小字,这是历代官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格式,记载总校官、分校官、缮写者和圈点者的姓名,职责非常明确。(网络图片)

明成祖纂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其蓝图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就已勾画出来,但终因当时立国未久,许多条件尚未成熟,被搁置起来。1398年,朱死后,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次年其叔父燕王朱棣(后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城南京,夺取了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

《永乐大典》开始编纂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编辑。1404年编完,命名为《文献大成》。不久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合修此书的原意,而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

这部书共历时6年(1403~1408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计近22,900卷以上,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赐名《永乐大典》。

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是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

《永乐大典》赏析

内容广泛 图字精美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方便检索和查询的工具书)。这一古代文化宝库采录曲集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达明初,在当时可谓“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异通”。经、史、子、集、释、道、戏曲、平话、医卜、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无所不录,搜罗甚广,资料颇丰。它比英国、法国的大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大英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每册书高50.3厘米,宽30厘米,约有50页左右。书页采用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全书编排的方式很科学,检索非常方便,以明朝《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工整楷书,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双行,每行28字。所辑录书籍,悉照原著整本、整篇、或整段分别录入,一字不改。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

例,在山东省掖县(今改莱州)一农民家里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正好排到“门”字,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之魅力。该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记载了古代不同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

《永乐大典》中的插图采用白描手法,本图显示门的结构、类别、式样。(网络图片)

现在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上,可看到其中的插图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的插图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网络图片)

如单独编一全本的《永乐大典》插图集的话,那简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例,清代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说到,他编纂《四库全书》时,有一次翻到《永乐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图画(仅零件图),很是惊讶:“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动扳机,箭飞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朝的军队用“神臂弓”来对付金兵很有效果。宋军对这一利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军法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兵得去。可能因安全问题,《永乐大典》的“神臂弓”图画没有组合图。“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时候失传了。纪晓岚也因为怕西洋人将“神臂弓”学了过去,不敢将《永乐大典》中的相关记载辑出来,结果“神臂弓”最终随着《永乐大典》而消亡了。

佚文秘典 多借其保存

宋元以前的不少佚文(指失传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秘典,多藉《永乐大典》得以保存流传。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从其中辑出的佚书甚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512种书,这些书均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而《四库总目》是流传极广的治学入门之书,这才使《永乐大典》的影响达到普及的程度。

例,清朝戴震发现《永乐大典》中几乎保存了一部完整的《水经注》(卷11127至卷11141),郦道元《水经注序》一篇,各本均佚,也赖《永乐大典》保存。其它的辑文还有《析津志》(原书早已亡佚)等。张忱石整理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是唯一比较完整保存在残本《永乐大典》中的宋代方志(记录地方情况的史志)。

直到今天,《永乐大典》残卷中的佚书仍有不少有待辑集,真可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

《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

永乐正本消失 副本仅剩少许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因排印工费浩繁而放弃,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又重录了一部,又称为“嘉靖副本”。《永乐大典》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约400册,810卷。《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多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明亡后发现,永乐正本已不知下落,后人不断猜测:

明末说

郭沫若等先生认为,明末正本付之一炬,即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在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正本殉葬说

相传,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嘉靖年间他下令抄写了一部。其中被许多人所认同的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后没有马上入葬(次年隆庆元年三月办完丧事)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在乾隆年间少了上千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若果真如此,目前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正本夹墙说

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先生等认为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大殿墙壁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中所罕见。《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清宫大火说

据《鲒埼亭集外编》记载:雍正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时发现有缺,于是猜测正本“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到清末,缪荃孙说:“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有的学者指出这没有根据。因为乾隆曾清理宫藏图书,所有善本全部集中乾清宫旁的昭仁殿。但是《永乐大典》有1万多册,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易被发现的,《天禄琳琅书目》中未编入《永乐大典》,证明正本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终,《永乐大典》副本4,946卷(缺失2,422卷);光绪元年(1875年)清点,剩约5,000册;20年后清点,只存800册。一部大书几乎被清朝官员偷光。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翰林院起火,《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焚,一些流落民间及海外。

目前,《永乐大典》残本约400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在海外收藏的《永乐大典》中,日本最多,美国、德国、越南、韩国等国家的图书馆也有小量,特别在英国还不断有所发现。

《永乐大典》的重聚

一些流失的《永乐大典》残本几经波折也有归还和重聚的,有名家的捐赠,海外的归还及民间的发现等。

从二十世纪初,《永乐大典》残本就不断被藏书家所摹写、复制。像傅增湘、嘉业堂这些收藏过《永乐大典》的藏书家和藏书楼都曾经仿真复制过《永乐大典》。也有的图书馆将复制的《永乐大典》用来交换中国的《永乐大典》胶卷,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明成祖朱棣与《永乐大典》的历史沧桑
北京出版世界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仿真本
【美国外交行为回顾】北明: 重审八国联军中的美国(24)——附篇:中国兵匪自焚翰林书院!西洋学者痛惜《永乐大典》
流失海外的《永乐大典》找回 将出版17套影印卷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