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玄奘法师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398
【字号】    
   标签: tags: , , ,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从唐义净三藏法师(高宗咸亨二年,纪元六七一年,取道南海至印度;二十五年后,经三十余国,返回洛阳)所作的这首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古代高僧大德,历经九死一生,传译佛经、流通法宝的艰辛!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首屈一指的留学僧、译经家,即是被尊为“千秋万古一圣僧”的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县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纪元六0二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纪元六六四年),世寿六十三岁(另一说:生于隋开皇年间,纪元六00年,示寂于唐高宗总章二年,纪元六六九年)。

玄奘大师系出名门,为东汉太丘县令陈寔后代。陈寔(纪元一 0四至一八七年)以德学并美、爱民如子著称于世。高祖陈湛、曾祖陈山及祖父陈康,率皆历任朝官。父亲陈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曾任江陵县县令,隋朝衰徼后,即弃官归隐。陈惠膝下有四子,老幺即是日后的玄奘大师。玄奘不仅遗传了父亲端严的仪表,更继承了父亲恬淡高洁的风骨。

玄奘幼具夙慧,聪慧不群,“非雅正之书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他八岁时,父亲陈惠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于席侧。“你为何站立呢?”父亲问道。玄奘回答说:“曾子一听到师命,就立刻避席,我现在禀受庭训,怎可安坐如故,罔顾礼数呢?”父亲闻言大悦,预知眼前这个么儿,将来必成大器。玄奘十岁父母早逝,十一岁随二兄长捷法师,至洛阳净土寺。十三岁时,玄奘以“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一语,获当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的青睐,破例录取为僧。玄奘随兄安住于洛阳净土寺,礼道基上座和尚为剃度师,勤习佛理经义;直到十六岁,因隋朝败亡,洛阳战乱,乃偕兄离开洛阳,经长安、子午谷,南至四川成都。一路寻师访道,精勤不懈!二十岁时,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继而结夏安居(人名)研究律学;稍后,玄奘沿长江而下,云游大江南北,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玄奘二十六岁时,已获“释门千里驹”的美称,然而他并不以既有成就自满,始终虚怀若谷,勤学不倦!为了蹈继前贤遗风,一探佛法的究竟,决志西行求法,以释众疑。玄奘怀抱无比坚定的信念,从长安出发,经甘肃秦州、兰州、凉州,越过八百里戈壁大沙漠。玄奘曾自语其境如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是时顾影唯一。”又:“ 四顾茫然,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复度过有千年积雪的葱岭,历尽千磨万难,始进抵印度。

玄奘在印度,前后共计十七年。其中有五年是亲自求教于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玄奘旅印期间,除了遍参善知识,勤于“上求佛法”,更不忘随缘“下化众生”,曾作会通空、有二宗的《会通论》三千颂,另有破斥小乘谬义的《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而于“上求下化”之余,玄奘则不畏险阻,风尘仆仆地朝礼佛教圣迹,追思佛陀当年游化的苦心。玄奘确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最佳实践者!

玄奘自印度返国之前,曾应戒日王礼请,于曲女城主持辩论大会,目的是借此机缘,开阐大乘微妙法门,破除小乘外道的执迷。当时五印度中,有十八国王驾临护法,另有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余人,并那烂陀寺千余僧众,总计七千多人,参与盛会,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玄奘于会中提出《真唯识量颂》:“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合云: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不离眼识;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并发誓言:“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我所讲之道理)者,请斩首(我的头)相谢。”如是经过十八天,竟无一人敢驳斥之;大众也因此更加尊崇玄奘大师的德学道行。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纪元六四五年)正月,玄奘安抵长安,沿途受到文武大臣、缁素二众夹道欢迎。玄奘随身携回梵本经典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及佛像等,后以马匹驮负至弘福寺(日后译经的场所)。玄奘甫卸下行囊,即倾全副心力,进行翻译佛经的文化钜业。在皇室的鼎力护持与方内外菁英俊彦的携手合作下,从贞观十九年,到高宗龙朔三年(纪元六六三年),共十九年间,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根据《大正藏‧目录部》记载)。其中,以玄奘晚年费时四载,译成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一千三百余万言,堪称为光耀千古的宝典。玄奘虽道务繁忙,然于译经之从事,始终无一日间断。玄奘自订:每日译事的进度;白天因故耽误的进度,必于当晚补足;待“所作皆办”后,至三更之夜,才小睡片刻。玄奘每天五更起身,便先阅读梵本佛经,并用硃笔圈点,以为白天翻译的准备。玄奘“今日事今日毕”与“凡事豫则立”(此二语,后竟成众多有志者的座右铭!)的严谨态度,造就了空前绝后的译经成果!

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玄奘大师示寂(离世)于长安北面的玉华宫。高宗闻讯,悲恸不已,罢朝三日,并数度哀叹:“朕失国宝矣!”随后更下令:“一切丧葬费用,皆由国库开支。”玄奘大师移灵之日,弟子遵照遗命,以粗竹席为舆,奉神枢回京,安奉于慈恩寺翻译堂内。

四月十四日,将葬浐东(长安之东十五里),京城及附近五百里内,送行者逾百余万人。当晚,夜宿墓所者,有三万多人。翌日安葬完毕,仪式结束时,天地变色、鸟兽哀鸣,人们更是悲恸逾恒!

(文据《高僧行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吕洞宾,是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八仙”之一,在现代一般人的印象中好像是传说中的人物,虚无缥缈;而熟悉道家文化的人会知道,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著名的得道仙人,曾留下著作若干,收录于《道藏》等典籍。
  •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贸易摩擦等方面的报到,但是文化领域纠纷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近些年中韩两国不论是主动被动的总是在文化领域产生一些矛盾。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类似“中韩文化之争”这样的字眼被炒得如此火热,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羞愧。真的很难想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到了今天会沦落到为了文化主权和韩国这样的小国争来争取的地步。
  • 大学士李贤曾对人说:“《尚书‧皋陶谟》称,为政者要有九种美德,王翱就具备了五种:事物纷乱而他却能专心一致,遇到阻挠而他却更加坚毅,生活俭朴且奉公守法,性格坚定而合乎义理。”这个评价对王翱来说,的确是恰如其分的。
  • 年仅十二岁的赵王杲站在杨广身边,哆嗦成一团,看着素日威仪万方的父皇被团团包围,四周的侍卫手持白刃、刀光刺眼、紧紧相逼,吓得哇哇大哭。
  • 岳飞有句肺腑之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这名话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向佛虔敬,智勇无敌;擅长诗书;精通音律;情接两世,百代传奇。这些词语用在韦皋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 登基大典结束后,回到内殿的李渊,坐在龙榻之上,百感交集——自去年晋阳起兵,刚刚一年的时间,自己就轻而易举地坐上了这把龙椅,群臣跪倒在太极殿前三呼万岁的声音还萦绕耳畔.....
  • 公元603年,李元吉出生。穆皇后生下李元吉,一看李元吉的长相,吓了一跳——瘦小枯干,窄额尖颚,拱嘴嘬腮,鼠目鹰鼻。穆皇后心想:自己美貌惊人,夫君也气度不凡,哪来的这么个不伦不类的怪物?
  • 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天才与成就,古今中外无人能及。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天赋的军事统帅,也是最神勇善战的无敌将军。
  • 一天夜里,李世民带领几个骑兵勘察敌情,困乏之际,李世民与一个甲士在土丘上睡着了。不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