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清韵教学随笔】小绅士和小淑女

课堂上的小绅士和小淑女
晨思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下课铃响了,我在讲桌上整理着一摞书,准备一会儿回办公室。这时候,有的男生已跑到教室门口想出去玩。只听几个声音同时喊道:“让老师先走!”我微笑的看着门口那几个孩子,他们想出门却没走,规规矩矩的站在一旁等着我。待我走出门时,其中一位学舞蹈的小女孩到我身边,优雅的点头、微笑,一副小淑女的表情:“老师,您慢走!”,许多孩子亦纷纷挥手和我告别:“老师再见!”

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化解了我身心的疲倦,怀着愉快、喜悦的心情走出教室,我不由得忆起新学期伊始,刚和他们接触时,小朋友们都表现得非常活泼、伶俐,但因为父母和家中祖辈的骄纵,让许多孩子言谈举止明显缺乏对师长的恭敬。有几次下课了,我想走出教室门口,却被一群冲到门口的男孩子挡着,挤来挤去的,走不了。哎!这不能怨孩子,教不严,师之惰。

下回上课时,我和他们讲了对师长要尊重,告诉他们什么是礼貌,怎样做才是尊敬老师和长辈。比如,给老师递书本一定要双手拿,态度要恭敬。下课了,一定要请老师先走,如果有客人来,请客人先行。没曾想,只讲过一次,大多数孩子们却都记住了。以后,每次下课时,那一双双小手伸出来,毕恭毕敬的把一本本书递给我,(因我任教的教材需要回圈使用,每节课结束都要收回。)临走出教室,都有孩子在门口叫着:“让老师先走!”后来就经常看到许多小朋友在门口两侧站成两行,静静的恭候老师,见我走过来,会有大方、可爱的男孩子热情的伸出手臂,边做手势边说着:“老师您慢走!” 俨然一派小绅士风度。

欣喜之余,也更促人深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想起传统经典《弟子规》〈出则弟〉中讲:“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孝亲尊师、长幼有序,乃中华传统的美德。可是今天为什么会有许多孩子都不懂基本的礼节?这不能怪学生、家长素质差,追根溯源,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缺失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记得有一次在国学社听教育专家讲座,一位讲师向在座的家长们提问:“当家里做了好吃的,您的筷子伸出来后要先夹给谁?”很多奶奶们都笑着都说要先夹给孩子。确实,如今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至高地位,(在中国大陆地区,独生子女占多数,因为被家长过分呵护、娇惯,所以人们常称这样的孩子为小皇帝 、小公主。)〈入则孝〉中说:“父母呼 应勿缓”,如今已颠倒成了“儿子呼 应勿缓”、“孙子呼 应勿缓”,小孩子需要什么,唤一声后,妈妈或奶奶会赶忙送上来,也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以己为大、唯我独尊的个性,凡事不知考虑父母长辈,缺乏孝心和恭敬心。

我们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童蒙可以养正,童蒙阶段是教育“养正”的最佳时期。孩子好的德行、习惯都是可以培养的。古代典籍《说文解字》中讲: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一句话把教育的核心都点了出来。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使作善也”。是要培养、教育善良的人。当我们能够想到一家人一起吃饭时,第一筷子菜要先夹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善侍父母,尊重、孝敬家中长辈,逐渐懂得孝道和悌道。推而广之,真正有孝心和恭敬心的孩子,他会以友善、恭敬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为什么传统的教育首重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心开了,百善皆开。正如孝经中所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近几年参加国学社团的家庭传统教育讲座,我经常与儿童读经班的家长们一起交流,这一点,他们在亲子互动学习、活动中都已取得了共识。我们要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诲,每个孩子都是能改变的,每个家中的宝贝都会被您用爱心、经典与智慧打造成小绅士或者小淑女。

每天上课的开始,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重温《弟子规》〈总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清音琅琅,余韵悠长。孝悌之道,励志明心。那承传了几千年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理,它超越了时间、空间,历经千年、亘古不变,它属于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炎黄子孙与华夏儿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