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养性 张俊杰修己育人

陶静慈
font print 人气: 11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初访旅居温哥华的前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馆长、前中华民国教育部督学、书画家张俊杰时,感到有些意外,这位在中国书画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人物,谦和得犹如邻家的长者;印象中画家的工作室,满墙挂的应该都是画,而张俊杰工作室的墙壁却被摆满书籍的书架占得满满。

幼年印象:轻财物 善待人

1933年,张俊杰出生于山东省一个富裕的大家庭。虽然家境殷实,祖辈上一直都非常节俭,他的父亲作为家主,穿的衣服极为朴实。父亲说,正因为节俭,所以他们家才会富有。但他待人却很仁厚,不把利益看重。

后来共产党来了,张家舍弃全部的家业。由于没有对钱财的留恋,舍得快,舍得干净,他们全家才能得以保命。那期间,所有的家产都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着落。好在过去曾经在张家租种过土地的人,有一些后来比较富有了,看到待人宽厚的张家落难,便常常接济一些,让他们一家衣食有着,张俊杰还得以上学读书。

就在那个时候,张俊杰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姓黄,教美术。黄老师和蔼可亲且善于鼓励学生,他给每个孩子一个本子,让他们回家随便画,画什么都可以。哪怕是画一盘水果、一只碗都行,每次交作业,张俊杰交上来的“作品”最多,黄老师总是给他的作业打一百分。由于这位老师最初的鼓励,美术成了张俊杰一生的最爱。

艰辛的流亡岁月

到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峄县县中招生,因为战火已经逼近,可能会迁去徐州,老师问他想不想去。在母亲的支持下,张俊杰刚被录取就接到了学校电报,立即动身去徐州。母亲马上给张俊杰准备了行李,就这样,张俊杰匆匆地与母亲告别,却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诀。后来,张俊杰辗转到了台湾不久,就听说,母亲与唯一留在大陆的哥哥都已离开了人世。

在那个战乱年代,年幼的张俊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为了从南京政府拿到伙食,当时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张俊杰曾独自一人几经辗转从甘肃瓜州到南京,再从南京回瓜州。随着流亡学校(山东第四联中二分校)数次南迁,火车厢坐不下了,张俊杰曾坐在带有弧度的火车顶棚上。

到了台湾后,大一点的孩子都被选去当兵,张俊杰因为年幼被留下读书。没有床褥,就在水泥地上铺上一层薄薄的被单睡觉,直到学校为他们造了一些简易的宿舍。

生活艰辛,又没有父母的陪伴,但这一切都没有消减他心中的仁爱与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

艺术之路 心灵之路

初中毕业后,张俊杰在彰化县员林实验中学师范部读书,这三年是张俊杰真正学习绘画的开始。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台北市西松国小学任教。一面教美术,一面研究创作。后来他看到当代国画大师黄君璧的画,心生仰慕,想要拜他为师,一问才知黄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系主任。在校长的鼓励下,三年后,张俊杰考上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并得到了更多名师的指导。

1965年艺术系毕业后,公职之外,他醉心于创作和艺术教育。天赋、兴趣、名师指导及刻苦钻研,再加上身为艺术教育馆馆长,主办了11至13届全国美展,且有机会观赏近在隔壁的历史博物馆很多名家画展,使张俊杰的画艺突飞猛进。

张俊杰的书画作品如〈丹霞超尘〉、〈谿山春晓〉、〈十喜红棉〉、〈率真悠闲〉及各体书法等,画风或苍劲朴拙、雄浑超逸,或清新喜悦、静雅脱俗,无不透显出其深厚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底蕴和修养。

张俊杰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和艺术评论家,出版理论和画集12种。移民加拿大后,现在是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和中华艺术总会顾问。他有着文人的素养和气质,在他的工作室里,书架占据了除门窗之外的绝大部分墙壁,上面摆满了人文、哲学、历史、教育、美术等各类书籍,他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心灵。虽然在艺术界享有声誉,却依然谦和。他说,一个人“谦”才可以进步,“虚”才能够容纳。海有纳百川的胸怀是因为能够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清新喜悦、静雅脱俗,张俊杰书画作品透显其文人修养。(摄影: 陶静慈 / 新纪元)

他认为绘画不是技术而是心术,做一个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绘画的基础,艺术的境界走到高处,表达的是对自然与万物的爱。提升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结合,不断提高层次,是没有止境的。正如他在〈丹霞超尘〉一画中赞誉梅花所写的: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惧仙……

因此彩墨画家黄朝湖说张俊杰的画“不但有画意、有诗意,更有心灵的告白”。“新视觉”画派郭轫教授说:“更可贵的是他把心性转化为一种美的气质,故其作品逸气与逸质撩人。”知名哲学家、教育家赵雅博教授说:“张俊杰先生的画,多能表现人生的真境界,和天人之间永恒生命的高深意蕴。”

修己以育人

除了创作和著书之外,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提携后辈上,将修身、研艺、教学融为一体,教给后辈的不仅是绘画的技巧,还有他身体力行的道德品格。从为毫无基础的儿童画作评审,到做基本上都是已成名画家的“翰墨雅集”的指导老师,他都一样用心投入、一丝不苟。他可以不顾已逾古稀的年纪,为了儿童画比赛写文章到天明,也可以为了一个画坛新秀的未来而尽心策划……

加拿大中华文化艺术总会的顾问路晓丘说,很多画坛新秀开画展,或者有别的活动时,都很想邀请张俊杰莅临。他不会开车却从来不要别人开车去接,他会以丰富的经验给予新秀建议与提携,忙碌却得不到任何实质的利益。他常说:“助人最乐。”

张俊杰与翰墨雅集成员、本身也是加拿大中华文化艺术总会顾问的蔡杏枝及其先生周正伦,有着亦师亦友的情分。蔡杏枝告诉记者,张俊杰无论对谁都非常好,学问与道德俱佳。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做事追求完美。在台湾时,他作为艺术馆馆长,别人要开画展,只要把画交给他,其他所有的事全部都是由张俊杰一手打理,从日期、请柬、画册到开幕的茶点,他都会从头到尾安排得很好。学生请他吃饭,他也一定要再回请学生。在今年八月份,张俊杰自己开个人画展时,有人要“翰墨雅集”的成员出点钱给作为指导老师的张俊杰出个画册,以及做一些别的事情。张俊杰知道后,坚决不允许学生们为他花钱。蔡杏枝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洁身自爱。”

已故书画家吕佛庭教授曾称赞他说:“俊杰先生,才华卓越,温文儒雅,不但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并且勤勉谨慎,谦虚笃实,故其治事、研艺、修己、教人都有超人的成就。”

前驻温哥华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现任中华民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WTO)代表团副代表周唯中则推崇张俊杰的成就不限于书画,同时也是备受华人所景仰的重要艺术教育家及艺术馆管理专家。

另一半的无私付出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背后都隐藏另一个人的无私付出,张俊杰的夫人赵淑芳是他在师范学校时的同学,毕业后两人都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在1961年结婚,先后共育有三个女儿,一起携手走过了50年的岁月。张俊杰平时把思想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创作及引领后辈的工作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包括张俊杰的所有日程安排,全由夫人打理。古时候有陈毅、王羲之蘸墨吃饼,张俊杰说:“如果不是她,我恐怕把墨喝了也不知道。”

在师范学校读书时,赵淑芳是班长,所以张俊杰开玩笑说自己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兵”,“她喊起立,我不敢坐下;她让我添件衣服,我不敢不加。”一句玩笑充满了对夫人多年付出的无限感激。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255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亚太初赛。有18位好手脱颖而出。这些入围选手将有机会可以前往纽约登上音乐家梦寐以求的卡内基音乐厅,争取最高荣耀与一万美元奖金,以及受邀在决赛后举行的“华人之星独唱独奏音乐会”演出。
  • 82岁的台湾台中市立北新国中退休教师饶汉滨,退休后才开始创作,在古典诗词项获100年教育部文艺创作奖,他是年纪最大的得奖者。
  • 发现家乡的长辈一个个戴起了老花眼镜,从小就爱敲敲打打的施纪墉看见了商机。从创立眼镜公司、转型制作创意手工眼镜,继而为顾客量制眼镜,施纪墉贴心的设计造福不少顾客。施纪墉同时拥有设计、制造与验光师资格,在台湾眼镜界可说是“绝无仅有”。
  • 古时为故里造桥铺路被视为善行义举,时空递嬗的今天,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林秋芳凭借着20年来在文化部门工作、策划多起大型展览经验,在两年半前,举家返回宜兰礁溪故里定居,也在当地洒下一把文化艺术的种子。
  • 三十二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岁月,黄赛聪却毅然放弃科技新贵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儿来到南投县国姓乡,以生态复育为终生职志,种植有机的台湾咖啡,并以独特的“冷冲”咖啡让游客惊艳。
  • (shown)没受过正统的音乐学院教育,陈明章音乐创作逾30年,被誉为台湾民谣大师,同时也是音乐制作人、台语歌手,又是吉他与月琴的演奏家。 为学月琴,陈明章拜台湾国宝级薪传奖民族艺师朱丁顺为师,后续他又花了30年的时间破解陈达演奏月琴的技巧。陈明章自如地运用台湾古调在作品里,协调而不失韵味,怀古而不冲突,举凡台湾各类传统戏曲,如歌仔戏、布袋戏、南管、北管,还有各类民谣如〈思想起〉等闽南音乐曲韵、旋律他都熟稔。陈明章创作自成一格,被誉为“现代台湾民谣”。真挚、率真、直爽、乐观而开朗的他恰是道地台湾人性格的最佳写照,热爱台湾本土文化,于是,他无偿的教授月琴、推广月琴;崇尚自由与民主,于是,他誓言中国不民主,不到中国大陆演唱…
  • “分享美好的生活”是林昌民经营“安妮公主花园”的初衷也是梦想。园区以幸福的概念做为主轴,除了做好安妮公主花园的管理和企划,林昌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改善周边环境及关心当地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
  • (shown)民以食为天,食物曾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唯一社会活动,中国人也素来珍惜食物,敬爱上苍的赐予。如今时代发展,社会多样化,食物也已经不再纯粹天然。可贵的是,在北欧,有这么一位以关注食物为己任,执著追寻食物真相的丹麦人:克劳斯.梅雅(Claus Meyer)。曾说:“食物料理绝不是为了好玩和享受。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让我们能够思考,也让我们去展现博爱。因此我们人有责任,在所有的事物中,去寻找它们的真和美。这是北欧菜系燃烧的平台,或许是为了丹麦,或许更是为了整个人类。”
  • (大纪元记者梁珍香港报道)“如果人生重新来过,我还是会选择扎纸。因为做开了,就不会转。”──“秋记扎作”陈伯 中秋节,最让人怀念的还是小时候阿妈买的手扎灯笼。但如今扎纸工业没落,往日的中秋传统在现今社会难以维继。茫茫人海中,还有一名九旬老人以毕生的经历投入到扎纸工艺中,以一双巧手留住传统,留住历史。 他,被称为香港最后一个扎纸师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