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故事—黛玉论琴与孔子学琴

人气 153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2月09日讯】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下载收听

主持人:上一集您给我们介绍了古琴音乐的性格和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本身这种音乐的性格也代表了古人的人格修养的目标。那么琴、棋、书、画作为“君子四艺”,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古琴也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呢?

文昭: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对艺术教育是很重视的,琴艺被后世作为“四艺之首”;另外从周代开始就有“六艺”的说法,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君子要去学习的六项技能。这里的“书”其实并不是指“书法”,而是指记载、记录,要理解汉字的内涵和造字的学问。但其中的“乐”是指音乐,代表了君子的艺术修养。

不过很遗憾的是,音乐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普及,即使在知识份子中能通音律都也并不多见。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们之前讲过,由于缺少规范和完整的书写系统去记录音乐,去对入门者做规范的音乐基础训练(如音准和节奏),使得音乐的传承非常依赖师承。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中国的传统艺述又非常讲求神韵和意境,师父挑徒弟的目地也不是训练后者的技法和技能,而是要传授本流派对音乐的理解、对意境的表达。

所以师父很看重徒弟的资质,一生也不会教很多徒弟。所以也不会像近代西方那样建立学术体系,开设学校,以传授技法为目的向社会普及。这都造成了古琴艺术的普及范围的狭窄,所以我们虽然看到了很多故事以古琴为主角,这些故事也广为人知,但即使是在古代掌握了琴艺的人也不多。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些会抚琴的雅士,在古代也是很受崇拜、很受尊敬的了?

文昭:没错。红楼梦的第八十六回里有这么一个情节。贾宝玉来到潇湘馆找林黛玉。见到黛玉正在看书,宝玉上前一瞅一个字都不认识。就对黛玉说:“妹妹近日愈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就嘲笑他说:“亏你还是个读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见过”。其实当时林黛玉看的是“减字谱”,就是唐朝末年曹柔创立的一种古琴记谱的方式,用一些汉字的偏旁部首拼凑而成,记录弹琴时的右手指法和左手的弦位。贾宝玉一瞧,这些偏旁部首都认识,合在一起就不知是什么字,就说林妹妹在看“天书”。也就是说像贾宝玉这样的贵胄公子,有条件接受当时最好的教育的人,之前连琴谱都没有见过,可见当时的音乐普及程度之窄了。

主持人:今天的小孩五六岁就要学琴、识谱。可见这一方面今天是胜过古人的了。如果连贾宝玉都没有见过琴谱,那估计会弹的人在社会上是寥寥无几、弹得好的人就更少了。

文昭:黛玉和宝玉的这一段对话讲了很多琴学的基本知识,但是黛玉虽然在看琴谱,其实她也不真的会弹。她说小时候在扬州曾学过,后来不弹了也就生疏了。贾宝玉还说不仅他不会,连他父亲贾政也不会。

他父亲贾政的书房里倒是挂了几张琴,曾经来过一个叫嵇好古的人,贾政请他抚一曲,这位老先生把这些琴取下来看了看,都说不满意,不愿意弹,就托推说“您要是高兴,改天我携带自己的琴来请教”。大概由于这位贾政老先生也不懂音乐,人家不愿意给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弹琴,所以后来这位会弹琴的雅士再也没来过。

主持人:说来说去原来没有一个会弹的。不过刚才你这个故事倒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好像是在古人看来,如果你不懂琴曲他就不给你弹,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不懂,不是正需要你来告诉我吗?

文昭: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性格了,弹琴者和听琴者重在彼此理解,而不在于取悦于对方。在今天对艺术的理解中,乐曲本身是独立的,它是一个作品,不同的演奏者都可以去学习、演绎它。而中国古人把乐曲和弹琴者个人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弹琴又叫“手谈”,谈话的“谈”。就是说弹琴就像是两个人谈话一样,只不过是用手在谈,是在倾诉内心。音乐能传达出演奏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对事物的最本真的理解。就像有些心里话我不会随便对一个人讲一样,弹琴也不会随便给别人弹。

另外音乐还和大自然的气息流动是相通的,中国古人一直有通过音乐去悟道这样一种观点。就是判断琴艺的高下不是看你的旋律是否动听,而是看你的琴声背后的内涵有厚、有多深。所以古人有“五不弹”之说。前四样是大风不弹、大雪不弹、大寒不弹、大暑不弹。这是讲究环境条件。在风大雪是自然界气息剧烈波动的时候,而琴声要求的是中正平和,所以这个气候条件与音乐的意境不和谐,所以不弹。而大暑的天气人们汗流浃背,心情烦燥;大寒的天气使人全身紧缩、手指僵硬,都是使人内心气息不平和,从而表达不出和谐高远的音乐意境,所以也不弹。但这四样还是其次,还有一条是“不遇知音不弹”。但反过来说,只要遇到知音了,前面那几样也大概也都可以放松了吧。

主持人:本来会的人就很少,那这也不能弹、那也不能弹,那岂不是更不利于这 门艺术的推广了?

文昭:这就是我说的道家性格,它对中国人的意识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你看修道的人都是要挑徒弟的,不会传很多,最多也就那么几个。挑三个徒弟,真传的还只能有一个。道教是相对近代的产物,是东汉末年才开始有的,虽然后世也有道观,道士像僧人一样聚集在一起成为修炼者的团体,但是得真传者往往是密授的,师兄师弟之间彼此都不知道谁得的真传。像《西游记》里写的,孙悟空去找菩提祖师学道,祖师门下师兄师弟一大堆,各自都学了点功夫。但只有孙悟空是真心去求长生之道,不是去学技术的。

师父假意责备他,在他头上打了三下,意思是让他夜里三更去找师父单独传授给他。你看他收了一大帮徒弟,那是摆摆样子给别人看的,真正传授到毕生精华的就那么一个。那是不是说这个师父很自私呢?也不是。道家的性格就是这样,像我们上次介绍的那首琴曲《幽兰》,幽兰生于深谷之中,它芬芳美丽,都不是为别人而存在的,也不在意现在这个世界有几个人知道它,也不在意后代是否有人记得它。真的碰到心有灵犀、能理解他这一门真意的人他就传授,碰不到他就不传。“道”是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能引领人的生命和智慧走向升华。人如果想要它,得诚心来求;而不能当成一件商品一样摆在街上卖。这种性格、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艺术上。

主持人:咱们讲了这么多,您能不能给再给我们推荐一首琴曲来体会一下古人的心境呢?

文昭:那我就推荐一首《孔子读易》,它表现的是孔子学习《周易》过程中的心境和感受。又名《读易》和《秋风读易》。它用左手在七弦上反复摆动形成一组旋律反复出现,去表现孔子在学习《周易》过程中由徘徊、沉思、到豁然开朗这样的思想过程。很有特色。

主持人:好。那我们就听一下这首《孔子读易》的片段。

主持人:听你刚才所讲,学习古琴好像是一件很高深的事,特别是要得到真传、理解音乐的真意很难。那么古琴是不是很难学呢?

文昭:恰恰相反,古琴的技法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左手八法、右手八法,指法并不很复杂,比起二胡和琵琶都要简单些。如果以技法的难度系数论,小提琴是十,古琴可能只有3-4。能成曲调不难,但难在真正表现出古琴音乐的性格。也就是说难在意境和韵味,所谓登堂容易入室难。起点不高,但要达到高深的境界则需要付出多年、甚至毕生的努力。更需要人生阅历的积累、智慧与悟性的升华。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学习得越深入越觉得如汪洋大海不可穷尽。其实这也是修道过程中的感受。当你升华以后,会觉得以前所面对比很简音的东西里有不可穷尽的内涵。

主持人:既然学琴有这么高深的内涵,那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了呢?

文昭:这个就因人而异了,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能够掌握旋律、能完整地表现音乐就很不错。意境有高下之分,但不是说领悟得不够深就是错。古琴是一件很自我的乐器,它本来就不是用来表演的,一般也很少跟别的乐器和,关键是学琴的人自己从中得到满足和愉悦。有一个故事是讲孔子跟从师襄学琴, 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学一首新曲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它的思想情感!”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如果以孔子的目标来说,要达到最后这一步才叫有所成吧。

主持人:就是说通过钻研音乐,可以达到与古人心灵相通的地步了。那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就来听一下现代琴家演奏的这《文王操》的片段。谢谢文昭!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华夏文明五千年》

相关新闻
修身理性的古琴
【古乐雅音】委婉含蓄 古琴丝乐疗人心
“她从唐朝来” 王菲古琴音乐会5月30日旧金山亮相
5800万! 乾隆御用无底蕉叶古琴拍出天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