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心胸 不妒不嫉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风度、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敢容超过自己的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是这一信条的实践者。他对苏轼的推举便是一个例证。

史载,嘉祐二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任主考官。当他阅到〈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非常高兴,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

其实,〈刑赏忠厚论〉是时年二十岁的苏轼写的,苏轼在考试中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学,以后又在殿试时得中。苏轼对主考官很是佩服,之后又送了几篇文章请欧阳修指点。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很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

他看到苏轼陆续送来的文章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名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老夫当避路,让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

有人对欧阳修说:“苏轼才学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轼而不知有公。”欧阳修一笑了之,以敢容的胸怀、由衷希望别人进步、成长、超过自己的旷达心境,扶植了苏轼、曾巩、苏辙等人,为北宋文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后来几人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和元年八月,宋仁宗将欧阳修调到秘书省太史局与宋祁同修《新唐书》。书成后,按惯例书前只署史局内官位最高者一人的名字。当时欧阳修比宋祁的官位高,因此,御史决定《新唐书》只署欧阳修一人的姓名。

但欧阳修却说:“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宋祁知道后很受感动。欧阳修谦让、不夺人功、能纳百川的胸怀,赢得后人的尊敬。

胸怀宽广的人,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付出,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视名利淡如水,把荣辱化云烟,遇挫折不灰心,逢得意不轻浮,处逆境仍从容,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有“山临绝顶我为峰”的潇洒,有“梅花傲雪姿更艳”的高洁。

相反,心胸狭窄的人,妒嫉、自私、鼠目寸光,为了区区小事斤斤计较。他们今天害怕谁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谁走在他前头,一生不得安宁。更有甚者,在妒嫉心驱使下诬陷好人,坏事做尽,他们纵然得势于一时,最终只能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必定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例如,唐代奸臣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和受到唐玄宗重视的官员,“必欲百般去之”。他阴险狡诈,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交,背后却阴谋暗害,时人称他“口蜜腹剑”。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忠臣先后被他排挤罢相。他为了专权固位,竭力阻塞言路,诬陷好人,屡兴大狱,排除异己。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有病不称职,再次降职。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大臣全都遭到排斥,或杀或贬,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李林甫专权跋扈、祸国殃民,这个时期,“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已荡毁无存,接着出现的就是“天宝之乱”(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

李林甫死后,人们才松了一口气,都骂他“死有余辜”。这时多人告发李林甫与番将阿布思谋反,唐玄宗遂追削李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人们都说李林甫“恶有恶报,罪有应得”。

中华民族历来以善良、宽厚著称,以宽容为美德,以妒嫉为可耻。只有具备豁达的心胸和容人的雅量,才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因为这是善的力量,它可以触动生命的本质,可以解体一切不正,可以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正如哲人所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人在世间,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否有未来的机会?一念之善,甚至可以化解灾难......
  • (shown)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 (shown)
  • (shown)君子看善书、行善事,而且提倡、推广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觉悟而由此带来福祉,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
  • (shown)妄心贪念侥幸的希求,不仅毫无益处,还会给自己造下罪业,因此而折福,到头来随业流转,不得自主。
  • 围棋融合艺术、易理、谋略、智慧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充满佛、道、神色彩的半神文化之典范。
  • 古人非常注重尊师重道,修养品行,为后人树立了典范,颜回就是其中的一个。
  • 有一天,一位从邵武来的李姓客人,与一老友在此小茶馆叙旧饮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