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医养生 为什么谈性情调养?

邓正梁

(Fotolia)

人气: 66
【字号】    
   标签: tags: ,

现代人很容易沉溺于现实利益当中,而不自知。简单的说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开始追逐眼前的一切并与人争斗,久而久之搞得满身是病。

古人云:“相由心生,相随心灭”,人会随着“心境”而有所变化,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若置身于纯净,如初生婴儿般纯真无邪的环境中,此人必定会比较健康,外貌也会随之改变,散发着祥和与慈悲。反之,若周围的人包括自己都是心怀恶念或满口脏言,那必定有害身心,使人容易生病。

中医的养生很重视性情调养。从传统文化讲,《庄子》、《荀子》和《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概括说法,养生主要从“摄养身心”为目标,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传统的儒、释、道学说,无非是让人们调摄精神,修养道德、修品,以达到仁者乐寿的目的。

《内经》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谓“上工”?是指很有水准的医生,也就是真正厉害的医师,不是一直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告诉你如何防病,在疾病发生之先就告诉你可能会有哪些危险。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就有“养性篇”,其中很多是“神养”及“养气”的内容。而比起养精养气之外,养神是最为重要。这里指的养“神”与“心”有着密切关系。

而传统文化“诗书礼乐”能让人“心”知本。孔子很重视诗教、乐教、礼教等,开门授徒,对音乐的教育尤为用力。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学习的最终完结。孔子对于“乐”的欣赏,是从“仁”的基础出发的。一旦“乐舞”有违于礼、背离于仁时,便会成为孔子心目中丑陋的东西。而对于既符合艺术标准,又无违于仁的《韶》乐,孔子赞其“尽善尽美”;而同样艺术成就很高,但显露杀伐之气的《武》乐,孔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音乐,最重要的是能让人们产生温良及礼让等多种美德。音乐的“善”、“和”是放在第一位的,至于艺术形式之美,则可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而不是现代音乐的刺激感官或享乐为主。

精、气、神,是人摄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元素,人精气神充足,就会健康。而养神的中心思想,就在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惟有欲望放低了,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才能“精神内守”,也就不容易生病。@◇

(本文作者为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