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挫折次数越多 越容易走出困境

人气: 54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4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谢如慧编译报导)人生难免挫折,每个人经历的不幸也许相似,但过程和结局却迥然不同。有人能很快走出挫折悲伤,甚至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有人却难以自拔,从此一蹶不振。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何在?性格、基因、社交网络还是人生经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磨难能锤炼人的意志,人们遭受打击的次数直接影响着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以及恢复的速度,而且挫折还能强化人们心理自我治疗的能力。

《纽约时报》日前报导了有关对抗挫折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美国密苏里大学心理学家金博士(Laura King)认为,人们即使不乏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完全无法准确预见自己真正遭到打击时的表现。显然多数人的挫折与伤痛是可以随着时间过去而慢慢复原,但是没有人能够确实预测谁会快速振作以及谁会陷入长期的绝望。抗挫能力还是一个充满了未知数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也在寻求答案。有的试图用单一基因的差异对抗挫能力做出解释,但都没有能够找到充分的论据。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心理学家寇恒席尔佛博士(Roxane Cohen Silver)表示,研究结果显现遭遇挫折的次数可能是关键。人们每次必须面对与克服负面经历时,都会迫使他们去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周边可给予帮助的人际网络,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形式的学习,对于应对下一次的挫折极有价值。

该项研究论文发表在《人格和社会心理》期刊,分析数年来通过互联网对近2,000名成年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追踪调研的结果。受调者涵盖全美18-101岁的成年人,并且详细列出他们在受调前后所经历的不幸事件,包括离婚、丧失亲友、罹患重病以及遭遇自然灾害,而其中有194人表示,他们从来没有遭遇过研究者所列出的37项不幸事件中的任何一种。

令研究者感兴趣的是,这194人既没有与世隔绝,也不属于年轻一族,更不是超级认真或独特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满意指数并不是最高的,其幸福感和那些有着十几次人生挫折记忆的人群处于同一水准。从调查回馈来看,那些记忆中受挫2-6次的人群,在多项幸福指标上得分最高,同时在最近遭受的打击中,也表现出了最强的韧性与恢复能力。

简而言之,坚韧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一样,都需要经过锤打与磨练,不过一旦超过极限,就会适得其反,导致崩溃,就像那些经历挫折超过十几次的受调者,幸福感并不高。寇恒席尔佛博士总结指出,当这些人在经历不幸事件时,确确实实处于痛苦之中,我们根本无法将他们的痛苦减到最轻,但研究似乎表明,如果有这么几次经历,但不要多,你就能从中有所收获。

不过其他研究者对此研究所持的态度更加谨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伯纳诺(George Bonanno)认为,调研结果的反映也许是记忆的一种伎俩,因为越是悲伤的人,越容易回想起更多过去遭受的不幸,这便可说明“经历不幸事件的次数多”与“目前情绪低落”之间的相关性。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西里博士(Mark D. Seery)表示,针对不曾遭遇不幸事件的这些受调者,要解释这种相关性并不容易。相较于记忆中有许多不幸遭遇的受调者,那些不记得有不幸事件,或只想起一次不幸事件的受调者,目前的生活境遇更糟糕,所以他们愿意承认目前过得不如意,却想不起那些沉重的事件。


研究发现,善于运用自我治疗能力的妇女,在重大打击后不容易得忧郁症。(Photos.com)

经历不幸事件不仅能够让人调整期望、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还能让人减少负面情绪,发挥自我治疗能力。美国丹佛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合作的最新研究,让78名妇女观看一段伤感电影的剪辑片段后,测试她们利用再评估(reappraisal)技巧缓解悲伤情绪的能力。

很多人在遭遇压力情境时,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这种再评估能力,将先前判断为伤害或威胁的情境再评估为没威胁或有利的情境,把令人痛苦的因素从情境中去除。比如对自己说:“我不害怕行动,只是缺乏把握;我没有掌握全部的资讯等。”

这项研究发现,善于运用自疗能力的妇女,在重大打击后不容易得忧郁症。从这个角度看,也许通过几次威胁性的或令人沮丧的不幸遭遇的磨练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更纯熟地使用这种心理技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抗压能力的研究都表明了一点,失业、离婚或失去房产等不幸事件虽然曾经给人们带来痛苦、愤怒和困惑,甚至让人迷失或自我怀疑,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尽管其正面作用在当时不一定马上表现出来。

正如金博士所言,当你从不幸中走出来之后,一个最根本的收获就是,你可以自信地说:“它或许曾经击垮我,但我还是挺过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