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院派的翘楚—布格罗

秋菊
font print 人气: 299
【字号】    
   标签: tags: , ,

数年前到奇美博物馆参观台湾收藏十九世纪绘画时,一幅唯美、细致、真实的作品—《向圣母祁愿》所深深吸引,仿佛眼前有位美丽贤淑的母亲抱着很可爱的婴儿跪地祁求保佑一般。然而对于作者名字——‘威廉.布格罗’是何许人也,我却毫无概念。后来有机缘到欧洲及美国,陆续欣赏到更多布格罗的作品,才进一步了解其事迹。

在印象派崛起之前,欧洲绘画的主流是法国学院派。而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November 30, 1825 – August 19, 1905)是当时法国学院派和沙龙大展画家中的精英,也是掌舵者。他在绘画生涯中一直位居法国画坛的主流角色,声名随作品远播欧洲各地及美国。他坚实的写实绘画功力,从光影的处理、精确的人体结构以及各种多变、丰富的姿态表情,在视觉的美感和真实效果上都极具说服力;加上沉稳内敛的用色,能直接触动观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我们不禁好奇,布格罗是如何养成了这样优秀的能力与才华?他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他出身于艺术世家吗?我不禁好奇地去查阅资料,发现答案是‘非也’,他的成就完全是来自勤奋苦学。


《圣母子与施洗约翰》

布格罗于1825年出生在法国西部拉洛雪(La Rochelle)这个古老港口,幼年时期过继给担任牧师的叔父教养,学会了拉丁语,并熟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和新旧约圣经故事;到了13岁读中学时,开始跟沙基 ( Lours Sage ) 学素描。

16岁时,布格罗全家搬到波尔多,他的父母原本是酒品零售商,后来改行经营橄榄油生意。家境并不富裕,后来父亲让他到波尔多半工半读,期间仍然努力学画不辍。到1844年,19岁的布格罗赢得了人物绘画大奖,更坚定了他当画家的决心,也为布格罗开启艺术生涯的大门。当时的巴黎是西方的艺术中心,虽然布格罗心中渴望前往,但家境困顿,即使父母多方努力,母亲努力作针线活,也无法凑足旅费成行。幸好布格罗的牧师叔叔多方奔走帮助,为布格罗争取机会为仕绅画肖像,一点一点地赚取学费,好向目标巴黎前进。终于布格罗在21岁时如愿进入巴黎艺术学院,在彼柯( Picot ) 的工作室深造,开始了他学院风格的训练。

布格罗自从到了巴黎以后,为不辜负亲人的期望,便刻苦自励,全心投入艺术的学习,在扎实的正统绘画训练下,得到优异的成绩。他在日记中写下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必备条件,以此激励自己,并努力实践,期许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家。他大量阅读考古学著作,除了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外,也研究古希腊罗马人的服饰与生活习惯。他阅读的书籍包括一本《安卡列斯之旅》,是18世纪小说作者的考古研究,其中阐述了古代科学、艺术风格等,是创作历史画不可缺少的珍贵参考。布格罗除了钻研人体解剖和生理课程外,也阅读加尔医生的骨相学著作﹕文中说明从头颅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布格罗结合素描与人相学深入研究,对其在绘画创作的人物塑造上很有帮助。由此可知布格罗对学习和自我训练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优势条件。

1850年,布格罗以《赞诺比亚女王在亚雷客斯河畔被牧羊人发现》一作获得罗马大奖首奖后,得以前往意大利罗马法兰西学院美迪奇庄园进修四年,期间他在2位大师舒内滋(Victor Schnetz)和阿洛斯(Jean-Paul Alaux)(他以前美术学校的校长)的手下工作,勤奋于绘画;并利用此一时机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大师作品(特别是乔托的作品)。同时不忘到处写生,十分用功。


布格罗,《赞诺比亚女王在亚雷客斯河畔被牧羊人发现》,1850

自意大利学成后回到巴黎,此时布格罗早已经崭露头角,作品愈见成熟,在当时的沙龙广受艺评家和民众好评,更被英国、美国收藏家所争购。随后运势亨通,不但接受宫廷的委托制作绘画,先后得到沙龙展首奖、法国荣誉勋位团的骑士勋章,后来又成为法兰西艺术研究院的四十名院士之一,这是法国艺术家的至高荣誉,一直到八十岁去世的前两年还得了勋章,一生可谓名利双收。

然而布格罗生活简单,并未因位高权重而放松自己,他不断作画,不断研究,创作大量的作品,画幅也不小,而每幅都那么精美、那么用心。布格罗的成就决非凭空得来,其所付出的心血和体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或许有人不免要问:布格罗真的那么好吗?为什么他在艺术史上默默无闻呢?艺术界知道他的人也不是很多吧!是的,在印象派兴起之后的近100年,几乎很少人再提起布格罗了,美术史即使提到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学院派,也是以打压印象派的守旧势力来定义它,而完全忽略了累积数百年西方绘画经验和精华的学院艺术,在绘画技巧和美学上的价值。

1984年,巴黎的大皇宫美术馆(Grand Palais)举行了一次布格罗回顾展,之后又巡回到美国、加拿大展出,布格罗的美学及精湛的画技使许多人感到惊艳,因为在一般美术史的记录中,许多人只知道十九世纪末有印象派,不知道同时代被视为守旧的学院主义绘画是如此的精湛。其实,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也赞扬过另一位学院派画家梅松尼尔(Meissonier),认为‘梅松尼尔(即学院派)比塞尚伟大’。学院派的价值逐渐重新受到重视与推崇。

布格罗的作品近年来更是逐渐‘翻身’,为人重视。除了巴黎奥塞美术馆的馆藏,美国收藏家、富豪等古典绘画的支持者早已建立网站《Art Renewal Center》)大力推广布格罗的作品;在台湾,台南的奇美博物馆也有不少布格罗的精美杰作。特别是人物写实油画这几年来再次风行起来,不少画家开始研究古典绘画,而布格罗作品正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最佳范本。或许不久的未来,艺术界及广大群众又会发现,从希腊、文艺复兴至学院派这些带来正向思维的美好艺术,仍是西方最正统的艺术典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林怡香港报道)新唐人电视台“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展览及颁奖典礼将于11月29日至12月5日在纽约市举行。去年以一幅英女皇画像入围的香港唯美画会主席孔庆艺,今届再次参赛并再度入围。他表明很认同新唐人大赛的宗旨,希望年年都参赛,让真善美的古典画风发扬和传承。
  • (大纪元记者潘美玲美国新泽西报导)2010年5月22日晚7点,神韵国际团在美国“花园州”新泽西表演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精湛完美的演出,观众叹服至极,打动了素以挑剔闻名的美国东北部的艺术家。
  • “她(神韵)把你带到非常古老的时代,然后又非常自然地把你带向未来。我觉得这是用舞蹈形式展现的中国历史,非常好,我非常喜欢这些舞蹈。”
  • (大纪元记者毕儒宗波士顿报导)神韵艺术团在波士顿的第三场演出继续让艺术界人士赞叹。澳大利亚体操选手海尔(Katie Hair)到波士顿访问好友前芭蕾舞俄尔(Kelsey Earle),俄尔决定要给海尔一个惊喜,在看到神韵在电视上的广告后,立即与王安表演艺术中心联系,购买保留给会员及特别人士的专区票。俄尔在欣赏了上半场的演出后,对中国古典舞赞叹不已。
  • 2011年3月8日晚,神韵艺术团2011年巡演法国的首场演出在法国中部的克莱蒙-费朗市(Clermont-Ferrand)文化之家(Maison de la Culture)举行。这也是克莱蒙-费朗市民们第一次有机会观赏神韵艺术团绝顶一流的演出,惊喜、赞叹、兴奋、感激,观众的反应如同神韵演出一般丰富多彩。但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中国古典舞优雅非常。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