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文化传北欧

石点金

人气 151
标签: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饺子虽然个不大,却是东西皆知,名声响亮,据说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传统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就曾这样记载着对饺子最初的定义:“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不过饺子还有更早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还有一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用土造人,在寒冬,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于是她在人的耳朵上穿线,一端让人咬着。所以每到年末天寒地冻时,人们就赶紧咬著有“线”(“馅”)的饺子,以防耳朵给冻掉了。

关于饺子还有一个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据传饺子是由他发明的。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南郡涅阳人(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一说今河南南阳)。他一生潜心钻研各类医书,并收集整理了很多有效的方剂。他的《伤寒杂病论》,更被历代的医者奉为医学经典,他本人也被奉为医圣。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年间,兵荒马乱,疾病横行。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走到家乡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而他当时所用的药就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不久冻耳朵就治愈了。据说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开始舍药的,因此人们每年冬至开始包娇耳,以纪念医圣张仲景。

有趣的是不管神话传说,还是民间传说,都把饺子和寒冬里的耳朵联系在一起了。娇耳,即饺子,不但能治“冻耳”,也很可口,民间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今天已经种类繁多,甚至有了饺子宴, 目前的饺子有:大肚馅足的木鱼饺、花边月牙饺、鸳鸯饺、四喜饺、蝴蝶饺、金银饺、贵妇饺、珍珠饺等等,据说至少有600多种。过去一些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韭菜虾米饺、白菜大肉饺,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往饺子通常是在冬至开始,过年时才有的食品,如今已经成为四季常食的大众食品了。不同的朝代对饺子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在古代多被称为“馄饨”、“扁食”、“角子”和“饽饽”等等。

随着饺子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饺子店,饺子馆。最盛行吃饺子是在清朝,据说那时饺子馆随处可见。 名重一时的数清道光九年(1829年)河北任丘人边福创建的一家饺子馆,以后子承父业,融汇我国菜肴烹调原理和传统技巧,创立了名扬中外的独家风味饺子—“老边饺子”。 在光绪年间,天津三岔河口有一家“白记饺子馆”做的饺子更是有趣, 其饺子鲜美可口,而饺子馅更是紧抱一团,用筷子夹起饺子边,摇晃一下通通作响,其味道、工艺令人叫绝,享有“铃铛饺”的美誉。

不过如今的人忙啊忙,饺子皮是机器做的,饺子陷是机器搅的,饺子也是机器制成的,要想尝到手工做的美味饺子也不容易了。令人可喜的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一家庞师傅饺子厂,采用天津猫不闻饺子配方,纯手工传统包制饺子,为北欧的华人带来了福音,也为饺子文化在全球的风靡默默付出。 如果说个头相差无几的寿司源于中国,而在日本发扬光大,继而成为全球风靡的食品,那么承传了几千年的饺子包着华人的爱心,散发着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也必将成为现代西方人的钟爱。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庞师傅饺子在发扬饺子文化的同时,不忘华人的传统美德:诚信。 庞师傅确保他的每一个饺子都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他将爱心和梦想都包进了他的饺子。 我们不禁要为我们的华人同胞喝采,为中华文化,更为中华美德在世界的弘扬而欣喜。

饺子有心,食者岂能无意!

相关新闻
健康饮食北欧居榜首 地中海退居其次
自制法式马卡龙 网红授秘诀 常见问题全解
意大利人都喝什么咖啡? 8种好“咖”族必知
厨房必备珍宝 食盐大妙用 不再傻傻花冤枉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