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的传说:埙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32
【字号】    
   标签: tags: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这种乐器(当时是捕鸟的工具)模仿鸟叫,用来诱捕鸟兽。随着音孔的增加,进而发展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单纯的乐器。埙有近似人声的音色,很擅长演奏一些抒情的哀婉曲调。

埙的大小、颜色、纹饰、音域各异,有的埙形状与西方的陶笛类似,但没有陶笛的哨口,因而演奏者在吹埙时要转动埙以演奏不同的音调。

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六千多年前。比如浙江杭州湾河姆渡出土的圆锥型埙,西安半坡村仰绍文化遗址的无孔埙和一孔埙,还有山西万荣县,甘肃玉门火烧沟,河南辉县琉璃殷墟,河南郑州铭功路、三里岗商代遗址等处均有发现。

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从半坡新石器时代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是中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记载的二十九种乐器之一。

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中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

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于雅埙。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庭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小伙子非常喜欢埙这种乐器,觉得它能抒发自己的情意,他每天都要吹,其独一无二的苍凉古朴、哀婉深悠的乐声飘呀飘,终于传到了一个美丽姑娘的耳中。这个姑娘名叫黄河,她深深地被这凄婉缠绵的乐声所吸引,于是再三央求父亲请来这个吹埙的小伙子。

黄河的父亲见这个小伙子虽然擅长吹埙,但是相貌平平,衣衫褴褛,心中很是不屑,很快就叫人把他打发走了。可是,小伙子见到了美丽的黄河姑娘后,却一见钟情,日思夜想,终于病倒了,最后口里叫着姑娘的名字离开了人世间。但是,他的心却变成了一颗红宝石。一位过路的匠人偶然拾到了这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于是就雕琢成一个“心”形的饰物,然后摆在集市里卖。

适逢黄河姑娘路过,看见这颗红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于是就买下来带回家里,每天拿出来玩,爱不释手。

一天,姑娘又想起了吹埙的小伙子,很是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姑娘的眼泪滴在红心宝石上,没想到这颗红宝石是一颗不死的心,被姑娘的泪水浸润了以后,突然碎裂开来。后来,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演化成一个谚语“不见黄河心不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