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不死将军”史可法

陈必谦

人气 170
标签:

《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传》记载:

“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其后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明代河南祥符人。进士出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加大学士,称史阁部。他死守扬州,以身殉国的民族大节,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崇祯十四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覆亡。但在南方,纷纷建立了以福王、唐王、鲁王、桂王为代表的南明各个政权。史可法在南京拥戴福王朱由崧,力主抗清,当时福王只知醉生梦死,其他要臣如马士英、阮大铖、孔昭等人,又互相倾轧。当时,史可法从抗清的大业出发,盼望福王认清形势,励精图治。他在上疏中写道:“陛下践祚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愿慎终如始,……战兢惕厉,无时怠荒…。若晏处东南,不思远略,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老成投簪,豪杰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潜移,东南一隅未可保也。”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军占领山东、河南后,兵逼淮南,形势十分危急。恰在这时,福王政权内部出现左良玉声讨马士英的兵变。不久,左良玉死于内战,而援助军事重镇盱眙(今属江苏)的泗州将领侯方岩,又遭清军袭击而全军覆没。史可法得知消息后,连夜率兵重返扬州。4月20日,清军兵临城下,扬州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均先后拔营出降清军,城中的防守力量更为削弱。

史可法知道扬州难守,自己决定舍生取义,报效祖国。他在城头上,修书一封,给母亲和妻子。信中说:“死葬我高皇帝陵侧。”

然后他分兵据守,自己守护险要之地旧城西门。连日来,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史可法预感形势万分危急,遂下了一道监阵军令:“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

又过了两日,城西北角被清军攻陷。史可法见大势已去,遂拔剑自刎,但剑却被参将夺去,并被拥至小东门。这时,史可法被清军一拥而上,捉住。史可法大义凛然,厉声喊道:“我史督师也!”清兵手起刀落,将他杀害了。

守护扬州的其他爱国文武,如任民育、曲从直、王瓒爵、周志畏、罗伏龙、杨振熙、吴道正、王志瑞、汪思诚、卢渭等人,亦为国捐躯。

清军将领多铎,因攻打扬州时损兵折将,恼羞成怒,下令屠杀全城百姓,一连杀了十天,使得城郊到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的大屠杀惨案——“扬州十日”。

史可法出仕为官,共十六年,后来又拥戴福王有功,但他力辞少保、太保、少傅、太傅等高位,最后盛情难却,只得以太师居位。他在督师扬州期间,“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sha霎,扇子),冬不裘,寝不解衣。”

史可法一直没有儿子,妻子要给他纳妾,他叹息着说:“王事要紧,怎能考虑生儿育女的事呢!”后来,他将部将史德威收为义子。

史可法死时,天气炎热不雨,“众尸蒸变,不可辨识”。家人无法从尸堆中,拣获他的尸体,只好将他的袍笏,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史可法衣冠塚”。

史可法虽然死了,但江南一带的抗清活动,一时并未停止。义军们纷纷打着史可法的旗号,继续进行抗清斗争,故时人称史可法为“不死将军”。

民族英雄岳飞有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史可法做到了“不爱财、不惜死”,为国尽忠,恪守臣节;大义凛然,光耀日月。人称“不死将军”,确乎不朽哉!

--转载自正见网

相关新闻
历史故事:张家的金钩
历史故事:诚实的宰相晏殊
历史故事:高尚之与恶劣,确有天壤之别
历史故事:郝质信义服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