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质疑多 茅于轼:报废后该如何

人气 17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5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穆清综合报导)大陆长江中下游最近严重的旱情持续引发外界对三峡大坝的质疑,人为因素不可忽略。北京著名经济学者茅于轼指出,三峡大坝的兴建由官方一手主导,当初在论证与通过上都有问题,而且未来退役后又该将如何?

身为经济学者,茅于轼22年前曾对兴建三峡大坝持保留意见,在官方主导下,他与多位学者的意见都未被采纳,三峡大坝兴建的表决权,最后被推给了不具专业能力的人大代表。

最近长江中下游严重的干旱引起许多质疑,不少专家认为与三峡大坝有关。2008年大陆南方发生罕见的雪灾时,外界也有质疑声灾害与三峡大坝有关。

针对三峡大坝的风风雨雨,最新一期的广东《南方人物周刊》访问了茅于轼,论及长江中下游旱情与三峡水利工程之间关系等多个问题。

在谈到三峡工程论证过程时,茅于轼表示,工程的论证和通过都有问题,当时明显是政府的意志在主导,不客观,论证也比较浅。

例如,茅于轼当时提出100年、300年三峡大坝报废以后将是何种状态的问题,在论证中就没有出现。

报导说,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以往就是因为有问题造成坝区淤积严重,最后导致大坝报废。对此,茅于轼说,三门峡是当时苏联专家做主,大陆工程师没有发言权;但是三峡大坝决策中没有苏联专家的作用,大陆官方在论证过程中却有倾向性。

旅居德国的学者王维洛在《三峡大坝早拆比晚拆好 晚拆就拆不了》一文中表示,目前三峡水库中的泥沙淤积量约为19亿吨,长江的水流量尚有能力将这些泥沙带入大海。随着时间的延长,三峡水库中泥沙淤积量将累积增加。

他说,当三峡工程运行三十年后,在论证报告上签字的专家也不敢保证重庆港不被泥沙淤积。到那时再想拆除三峡大坝,泥沙淤积量超过40亿吨,长江水无法将那么多泥沙带入大海,而是堵塞中下游河道,迫使河流改道,想拆也不行了。

茅于轼曾发表《水库退役后的状况和后果为何不见论证》一文,他说,当时的心态是“别人没想到我想到了,于是就提出来。”

据大陆官方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5省有329万人、9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罕见干旱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中国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在接受新唐人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鱼米之乡”出现旱灾,与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气候,河流上众多的水电站破坏生态环境,对湿地的大量开发等人为因素都有关系。

汪永晨说:“三峡水库这样的蓄水对气候都会有影响,比如说它的下面没有水了,就没有水蒸发,就没有降雨,水电站因为他们要蓄水,一段一段的河都成了干涸了,最重要的是它破坏了整个生态,每一次受灾最惨的还是农民。”

旱情严重的湖北近千条山沟河溪断流。洪湖、长湖、斧头湖、梁子湖等主要湖泊蓄水比历史同期少七至九成,大片湖面干涸,周边农田用水紧张。

汪永晨说:“像鄱阳湖、洞庭湖过去都是它有很多小的那些湖,湿地洪水来的时候它可以蓄水,干旱的时候它可以释放。可是现在湿地都给改成了高速路,改成豪华住宅区。这些湿地大量减少,其实对我们这次大旱也是有非常大的威胁的。”

《中国水污染地图》的作者马军对德国媒体表示,三峡蓄水,导致“清水下泻”,泥沙被拦阻,流到下游的是清水。结果下游河道被冲刷变深,即便水量增加,水位可能还是会减少。而这直接影响到通江的湖泊。

马军介绍,降雨量少是干旱最主要的原因,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导致自然调节能力的消失。“围湖造田,大量湖泊被侵占、被围垦。现在新一轮的破坏更多来自房地产的开发,包括工业园区的建设。”

相关新闻
时寒冰:西南大旱与三峡大坝
核阴影下的三峡大坝
西南大旱与三峡大坝
英外交官称三峡大坝面临严峻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