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诗圣文豪兼智者的歌德

小墨
font print 人气: 82
【字号】    
   标签: tags: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以抒情诗为主,还有叙事诗、讽刺诗及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诗。他作为诗人在德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李白。


此画由缇士拜恩所作,作品名为“歌德在意大利”。(维基百科)

歌德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各类诗歌4千多首,各类体裁剧本约80部,长篇小说5部。此外还有各类艺术理论、哲学、历史、评论、散文、传记及关于自然科学论著约200余篇。其中大量作品不仅是德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其著名代表作有诗歌《漫游者之夜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等。


由德国所发行,印有歌德头像的邮票。(维基百科)

儿时现才华 25岁写成名作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德国中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一户殷实人家。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王家顾问、法学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歌德从童年起就表现出非凡的聪颖和旺盛的求知欲。他8岁开始写诗。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学会了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后来又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歌德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25岁的歌德一举成名。他仅用了四个星期就写完了这部历百余年盛名不衰的书信体小说,“在心里构思很长时间,随后,就像受神灵启示似地产生了”。作为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年轻的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表达强烈的强情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年初版时的内页。(维基百科)

1775年,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望重一时。从政期间歌德也并未放弃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1786年他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并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席勒之谊 促德国古典文学

从1794年起,歌德同德国著名诗人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歌德曾这样形容他自己的创作,“把使我高兴的或者折磨我的或者使我关注的那种东西变成一幅画、一首诗,并同我自己就此事作一了断,既为了纠正我关于外部事物的概念,也为了使我的内心平静下来。”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作品有自传性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晚年曾指出:“艺术的真正的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你也不必担心个别特殊引不起同情和共鸣。每一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每一件描绘出来的东西,从顽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歌德终于完成了历时数十年之久的两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其中,共12,111行的诗剧《浮士德》则是歌德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

智慧结晶 遗作探索生命

《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歌德将其艺术加工,在诗剧《浮士德》中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浮士德艺术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书中的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按照歌德自己的解释,在《浮土德》第一部,浮士德还处在“小世界”中,追求“官能的”或“感性的”个人生活享受;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则进入“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歌德称他的传世巨著《浮士德》第二部是一本“怪书”,“谁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他对下卷就无法理解。”悲剧《浮士德》构思宏伟,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1832年版本的内页。(维基百科)

1832年3月22日,文豪兼智者的歌德与世长辞,享年83岁。他的著名遗言是:“多些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一段时间内他们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终究难逃失败。认真想想这些,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
  • 据《古春风楼琐记》记载,琉球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求”。据说该岛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包围着,最初有一对夫妇住在岛上。
  • 世上的统治者无论多么显赫,在岁月的长河里大都会黯然失色,真正能为后人敬仰的是那些善待百姓的人,可惜这类统治者为数不多。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又名: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就是一位开明睿智的君主,至今依然深受德国人爱戴。
  • 大量游客的呼气正对法老王陵墓内的华丽雕刻和彩绘装饰造成伤害,如果持续开放游客参观,法老王陵墓将面临消失的命运。
  • 公元79年8月24日,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猛烈爆发,来不及逃生的居民连同整座城市瞬间被掩埋....
  • 这座古老的王宫溯源于公元九世纪,原是侵占西班牙的穆斯林王朝(Muslim)为防御工事而建造的堡垒。16世纪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与菲利普二世(Felipe II)将她改建为阿尔卡萨宫(Alcázar),但却被1734年圣诞前夕的一场大火毁坏殆尽。
  • “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班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也是班杰明‧富兰克林;第三位还是班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第一任总统 乔治‧华盛顿
  • 公元1265年初夏,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开拓者的但丁.亚里基艾利( Dante Alighieri ),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斯一户没落的贵族家庭。
  • 先哲苏格拉底(Socrates)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哲学家,有“西方孔子”之称,希腊神谕称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他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有着透澈的洞察和了解,但对别人的错误却从不采取指责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幽默感的迂回方式。对于人生的矛盾或冲突,他总平和含笑以对。
  • 在西方文化中,十五世纪的圣女贞德(Jeanne d'Arc)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她传奇的一生几百年来不断的在著名作家和作曲家的笔下重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