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受宠若惊,更加谦谨”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凡是在受到升迁、奖赏等荣耀的时候,应该要怀有“不克负荷,若惊若惧”的想法和心性,怕自己的德薄、功浅、福仁不够,不能够长久的保持。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谦慎、敬畏的心情,说明他的修养德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受到了荣宠,虽然是他份内所应得的;但是也应当要守份知足。因为“福兮祸所伏”。一般人往往在福报面前,容易得意忘形,这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灾祸的远因。所以,在受到荣宠之后,更不应该有丝毫的懈怠才对。请看以下故事:

一、周公的教导

周成王把鲁国封给了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就告诚伯禽说:“儿子呀!圣上把鲁国封给你,你千万不可因此而骄傲啊!我听说,德行广大、能够谨守恭敬的人,他就一定可以长久的保持着他的荣耀(这是一守);土地广博、物产丰厚、而能够谨守着节俭的人,他就一定能够平安(这是二守);身居高位、握有大权的人,而能够谨守着谦卑的人,他就一定能够高贵(这是三守);一个国家的人民,多武力强,而能够谨守着敬畏,不去侵犯别国,这个国家就一定能够胜利(这是四守);具有高度聪明智慧的人,而能够谨守着大智若愚的教训,他就一定能够得到大益(这是五守);博学多闻,而能够谨守着自己的学问,不张扬炫夸,仍然觉得自身仍很浅薄的人,那么他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广博啊(这是六守)!

以上,这就是所谓的“六守”。这六守,都是谦德。要知道:上苍的法则是: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灵的原则是: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则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欠缺。人世的道理是:大家都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有德的人。所以,我的儿啊!你千万要记住,不要认为受封了鲁国,就可以骄傲啊!”

二、接受告诫,拒绝道贺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宣布他担任中书令的职务后,他不但不高兴,而且还面带忧愁。退朝回家后,他仍是面带忧色。

他的母亲看见了,就问他说:“朝廷重用你,你怎么不高兴呢?”

岑文本回答说:“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也不是皇亲国戚。今天,我却是滥叨了朝廷的荣宠,而且中书令是个官位极高,责任很重的职位。所以,我才感到忧愁畏惧啊!”

岑文本对前来向他道贺的客人说:“我今天只能接受你们的告诫和教导,而不能接受你们的道贺!”

三、司马光升官,只有惶恐,而无喜悦

宋朝的司马光,在写给他侄子的信中说道:“近日,我承蒙圣上的恩典,任命我为门下侍郎。满朝文武官员,忌妒我的,为数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鲁正直的态度,和他们相处。我就像是一片黄叶,在狂烈的风中飘荡,要想不掉下来,都很困难啊!所以,我自从受命以来,只有惶恐,而无喜悦。你们应当知道我的心意啊!”

四、升官就铺张,果然不吉祥

宋朝的卢多逊,在他担任参政的官位不久之后,他穿着的服饰和生活的享用,便铺张起来,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卢多逊的父亲看到了,就面带忧愁的对他说:“我们家世代书香,向来都是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贵了,生活立刻就铺张起来,竟然变得如此的奢华浪费,早就忘记当初咱们家的朴素节俭的家风了。”

卢多逊并没有把他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是过着他那奢侈浪费的生活。后来,竟然出事而失败了。

(以上均据《集福消灾之道》)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庸俗不洁的慈善,多出现在富贵人家。他们凭借诈骗、克扣、剥削、偷盗而取得来本属百姓的财富。他们用那些肮脏钱,所买的祭祀、礼拜神佛的供品,都是不净之物。他们的拜神、祭祀之举,都属于不洁的慈善。
  • 杨铁崖(即杨维桢)在普门寺住宿。盗贼把他家里的财物都偷走了。家里的人到普门寺告诉他,他仍然不停地专心写诗,并对客人说:“只要我还健在,丢失那么点东西,还值得心痛吗?”
  • 藏洪,字子源,是后汉人。他在担任青州刺史时,被袁绍的军队包围,军粮已尽。起初还可以抓老鼠、煮牛皮、牛角充饥,后来,再没有什么能够糊口了。
  • 赵简子有一个下属,担任“广门官”,名字叫胥渠。胥渠得了一种怪病。医生说:“你的病,得用白骡子的肝,配上几味药,才可以治愈。如果找不到白骡子肝,就只有等死了。”
  • 有德操的官吏,帮助人民以好处,应该讲究实效,不应该贪图虚名;贪图虚名有损德性。
  • 偏执而拗戾的人福轻,而不偏执、懂得融通的人,所得的报偿很多;急躁、严厉的人短命,而性情宽厚的人,可以长寿。
  • 石曼卿感到十分难堪,向执法队的头领,求情说道:“希望只在本处(娼馆)处罚我,我在朝廷里的集贤馆办事,请给我留个面子。”
  • 晋孝武帝将要宣讲《孝经》。谢公兄弟(指晋孝武帝时,官至宰相的谢安及其弟谢石)尚不知道这个消息,他们与其他一些人,也在私下里,准备开庭讲习《孝经》。
  • 宋代的昙秀,到惠州去见苏东坡,几天以后,将要回去时,苏东坡问他说:“山中人见你回去,必定向你求给土特产,你拿什么去应酬呢?”昙秀说:“鹅城的清风,鹤岭的明月,我将这些,送给他们每一个人。只怕他们没有存放的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