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沉静
font print 人气: 90
【字号】    
   标签: tags: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 不拘一格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

魏徵、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对他们的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唐太宗收服魏徵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太宗洞察敏锐,对人才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他知人善用,将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广开言路 虚怀纳谏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批评意见,认为听批评意见有损颜面,这是人性的弱点。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贵为人主而兼听纳下。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事实上,能听取别人意见,是更高能力的表现;承认自己的不足,要以更强的自信心为基础。

谏议大夫魏徵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二百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

他写的〈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太宗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仍把他作为贤士重用,甚至将〈十渐不克终疏〉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魏徵去世,太宗痛失良臣。感慨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正因有魏徵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三、严于律己 以道治国

唐太宗纳谏是形成了一套制度。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重赏敢于进谏的官吏。史载,贞观时期向君主进谏者不下三十人。作为大臣,每个人都有献言献策的义务,不提意见还不行。那时,就连最基层的官员也敢向皇帝进谏。

有个叫常何的将军没文化,实在提不出意见,就叫手下门客马周帮忙。马周洋洋洒洒提了二十多条意见。唐太宗大加赞赏,三请马周,求贤若渴。与其深夜长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马周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宰相。

为了杜绝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唐太宗致力于完善一套新型的国家制度,这就是“三省六部制”。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即使是皇帝的一个命令通过中书省发出来,门下省审核不通过,尚书省也不能执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政策的可行性。

太宗采取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等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

突厥在边疆骚扰,唐太宗引用老子的话对大臣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太宗没有发动战争,以谈判的方式化解了。以柔胜刚,无为而无不为。贞观四年,全国死刑犯二十九个;贞观二十二年,全国死刑犯只有两个,以道治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安康祥和。

四、成功心得 以德服人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曾与侍臣谈论成功心得,归结为五条:

第一,过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高兴,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

第二,我用人主要是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

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喜欢得抱在怀里,对犯错误的人就讨厌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

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随便杀害他们。我从来不这样,对说直话的人一向是奖励的。

第五,过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视汉族人,轻视别族的人。我没有这种偏见,无论是不是汉族,我同等对待,所以好些外族都来投靠我。

这正是唐太宗的超凡高明之处。正因为有了这样贤德的明君圣主,吸纳着无数忠臣良将、文人雅士,才共创了政通人和、文化灿烂、国泰民安的“贞观之治”。

不论治国还是管理公司,用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仅靠发号施令、从上往下压,怎能服众?一定要任贤纳谏,以诚待人,以德服人。能有效借鉴和运用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学习唐太宗的胸襟气度,相信您领导的企业也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历代圣贤明君无不恪守天道,以道德教化人民,使国泰民安。
  • “匏”也叫葫芦,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用葫芦制作乐器,用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为“匏乐”,亦称“葫芦乐”
  • 萧意辛与妯娌们在一起,大家在争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丈夫的宠爱。萧意辛说:“用邪法不如用礼法。”
  • 陆玉珍家中有两个婢女,有一天,准备吃午饭时,婢女来喜端着汤送进来,结果一不小心将碗摔到地上,热汤撒在陆玉珍的手上、衣服上,来喜害怕受到责骂而哭了起来....
  • 许容,是清朝浙江人,文章很出名,为人宽厚谦虚,有一次考试,许容的一个朋友盗用他的一篇文章,结果考了第一....
  •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风度、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 两汉末年纷争四起之际,汉光武帝刘秀,顺天意应民声,平息群雄,以柔术治国,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华民族,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
  • 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 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学者对“水”的体悟,都和老子的理论大体一致。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据说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