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神传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传统”(4)

大德文宣--说孔子(下)

千载雪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四、多次问礼于老子

据史书记载,孔子十七岁第一次向老子问礼,之后几十年时间,曾多次问礼于老子。

自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断干扰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迈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求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已领悟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探访老子。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已经成为北方的贤者,你也懂得天道了吗?”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老子问︰“你又如何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一般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

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

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中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

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

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在《庄子.天运》中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跑。对善于奔跑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善游的鱼,可以用钩钓取;对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后记: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学说,规范了人应有的行为,让中国人深深受益,更维持了人类道德的普世价值。那么,我们今天用最简单的笔法还原孔子的人生经历,主要目的就是:点睛传统,人类历史上重大事情的出现,都是神慈悲地引领着我们,从万古的蒙昧与洪荒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呀!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每想起那些传统故事,对神就有更深的一份感恩与敬重!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个人都没有私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