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家长每月北京维权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6月26日讯】“请问你是外地人吗?你家有孩子在读书吗?”6月18日,北京京北回龙观交易市场,七八个身着白色T恤的家长,各自拿着几页签名单和媒体报导的复印件,挨家挨户在大市场拥挤嘈杂的摊位前询问。
  
据财新《新世纪》报导,他们告诉这些在北京打工的“外来”商户,因为外地户籍的孩子在北京上不了学、参加不了高考,他们需要积攒更多的签名和支持,向政府部门表明诉求。“教育公平,以人为本。”一位家长指着自己T恤上的印字说。
  
整整一上午,家长们征集了230多个签名。不少外地家长记下了组织者的联系方式,准备加入到志愿者群组中。不过很快,警察将递交诉求书的家长们带上警车拉走。

2011年6月23日,北京警察在灵境胡同地铁站口阻止家长们到教育部正门递交诉求书。这是家长们第12次前往教育部递交诉求。这一天也是他们为打破高考户籍限制而发起的教育公平行动一周年。
  
为了让孩子能平等得到教育的权力,家长们还建立了“我要高考网”,并组建起QQ群。当前,教育公平行动已经有了18个群,有近千名家长加入。 2011年上半年,上海、深圳和广州也陆续有家长加入了教育公平行动的队伍。不同区域间的家长通过网络交换经验和政策动态,他们也在本地开展起类似的活动。
  
此外,家长们行动的第二大内容,便是每月一次前往教育部,递交万人签名册和建议书。然而,迄今为止,他们也未能接触教育部学生司的负责官员。
  
“即便这件事和我孩子的切身利益没关系了,我也要继续下去。”胡杨说。胡杨是教育公平行动的“元老级”家长之一。她和丈夫原在新疆的一家国企工作,2003年丈夫先调至上海,一家人的户籍随后迁至上海。2004年,丈夫又因工作调动来到北京。因不堪两地分居,2004年8月,胡杨辞掉工作,带着马上就要读小学的女儿一同来到北京。一家人所面临的头号难题,便是孩子上学。胡杨带着孩子,先去了海淀区的某所小学,校方明码标价,需要交纳2万元的“赞助费”。胡杨索要收据原因,对方回答,“校长愿收多少收多少”。到对面一所小学,再三还价,这所学校要求她每学期多交200元。
  
为了这200元的赞助费,胡杨找过媒体,没人理睬;也找过教委,却反被教育:“200元你还嫌多,你们外地人不要太折腾了。”而这所小学领导则称:“你们外地人,就是喜欢到处告。”
  
到了2009年,孩子即将升入初中。“小升初”又成为胡杨们的一道门槛。再三考虑后,胡杨带着孩子去了从未生活过的“户籍地”上海。夫妻在京沪各自租房,日常开销巨大。
  
因为这些或明或暗的门槛,直到2010年,北京都还有30%左右的非京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能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此外,北京云集了全国很多顶尖的名校,但对北京考生倾斜偏低的招生录取线也一直饱受诟病。
  
据了解,2011年北京重点理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84分,而湖南为572分,湖北为547分,福建为567分,山东为573分。
  
大学生中流传一段北京考生与福建考生之间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北京重点中学的考生与福建某重点中学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对应: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应该进北大、清华。
  
有网友表示,农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来就差,比如我,小学初中没有条件学习外语,到了高中才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还要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几十分才能上大学。还有人说农村人高分低能,我倒想看一看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

相关新闻
中国数万人加入“反对高考加分”联盟
【网闻】2011年高考零分作文大集锦
高考结束后有的家长忙着办离婚
高分低能高考题难倒作家校长 中印对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