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纵谈】

神奇的古代玩具 展现古人的智慧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气: 147
【字号】    
   标签: tags:

现代人的娱乐游戏种类繁多,尤其是具有声光效果的电玩游戏,往往令人沉迷而无法自拔。而古代没有电子设备,也没有精密复杂的游戏机,简单的几块木头却富含深意,而且变化十足,甚至流行到现在。

说起中国古代的益智游戏,除了棋盘类或牌类游戏外,七巧板、鲁班锁、华容道、九连环等也是相当有名的益智玩具。其中以七巧板与鲁班锁最具代表性,到底这些玩具具备什么样的学问?它们的背后又承载什么样的历史呢?

七巧板益智游戏流行国内外

相信有不少人玩过变化无穷的七巧板,现在不少开发儿童智力的玩具,就是以七巧板的概念制作的。七巧板的构造,是将一个正方形切割成七块几何平板,包括两个大三角、一个中三角、两个小三角、一个正方形和一片平行四边形。游玩者必须想办法以这七块板子排列出指定的图形,如器物、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

关于七巧板的历史,《冷泸杂记》中有简单的记载:“宋黄伯思燕几圃,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俨征蝶几冈,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式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之。”

七巧板最早源于宋朝,当时并不是轻巧的玩具,而是七张桌子。宋人黄伯思为了能够在筵席上招待不同数量的客人,订做了六至七张长方形小桌,并创造了几种图形来排列这些桌子,他称这种家具为“燕几”。

到了明代,戈汕著作的《蝶几谱》中,记载了一套由十三张小桌合成的家具,一共以七个三角形、六个梯形组成,其中三角形与梯形又各有三种尺寸与样式,因为排列的形状与蝶翼相似,因此称为“蝶几”。后来的七巧板玩具,就是将蝶几的概念简化,由十三块减为七块,并作成小型板状的玩具。

清代嘉庆年间,桑下客著作的《七巧图合璧》是最早关于七巧板玩具的书籍,里头记载了七巧板的基本形状及各种排列的图案。这本益智书后来在民间造成流行,不只是一般百姓,连文人、富商、皇室也相当喜爱这个游戏。

因此七巧板的材质也相当多变,有纸板、木材、金属,甚至还有以象牙制成;除了作为玩具,更是一项收藏品。当时在广州的外贸店也有贩售精致的七巧板,这项益智游戏也跟着外国商人流传至欧美国家,同样造成流行。

鲁班锁玩具具中国建筑木榫的技术

鲁班乃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奇巧器械的代表人物,鲁班锁便是以其人为名,表现此物的精巧神奇。鲁班锁游戏是将三到六根条棍穿插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十字型。组合成功的鲁班锁会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体,除非用正确的拆卸法,否则不会散开,是相当神奇的科学玩具。

这个玩具的概念即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木榫的技术。鲁班锁每根条棍在不同的位置雕刻凹槽,当它们穿插组合在一起时,整体结构是实心的。将所有条棍组合好后,再将一根称为“锁棍”的完整条棍插进结构中,便可使其稳定不散。

大部分的鲁班锁玩具是以六根条棍组成,并且在条棍上刻着“礼、乐、射、御、书、数”,象征着“六艺”,因此又名“六子联芳”,饶富深意。另外还有延伸为球形结构的“桂花子球”,也是运用同样的原理制作。而制作鲁班锁的素材除了木头之外,还有竹子、象牙、黄铜等材料。

鲁班锁的由来难以考证,有人认为,鲁班锁其实是一种实用工具的结构,例如妇女使用的绕线架,或筷篓、置物架等家具,便是以其概念结构制成。古代的木工师父也会教授学徒制作鲁班锁,藉以练习制作榫头的功夫。

不论是七巧板或鲁班锁,拆开来都只是简单的木块,相拼之后却是千变万化、复杂深奥,除了可以消遣时间、训练脑力,同时也包含了建筑学与数学,展现着古人的智慧。

已经习惯电子娱乐的现代人,不妨放下声光刺激,让眼睛与耳朵休息一会儿,用巧手与慧心,重温一下这些古老却深奥的游戏吧!

--转载自第72期《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 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学者对“水”的体悟,都和老子的理论大体一致。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据说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
  • 杨万里,南宋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读书勤奋,博学广闻。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这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出“君子”,并对其道德内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