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广揽人才 重用贤者

郑介文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8月18日讯】

肃顺(1816—1861年),爱新觉罗氏,字豫亭,清代满洲镶兰旗人。历任内务府大臣、尚书等职、受咸丰帝信任,以协办大学士名义管理工部、户部政务。咸丰十年,随帝至热河。次年咸丰帝死,受命为辅政大臣,后因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杀。

肃顺在清朝政务中,有一个当时一般昏庸官僚所不及的优点,就是好贤礼士,善于广揽人才。肃顺拔识人才,一反当时清廷上层统治者中重满轻汉的狭隘民族心理,他较早的看到满族入关后,王公贵族及八旗子弟中,很多人因骄奢淫逸、而不学无术的现实,意识到要想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必须进一步打破民族界限,从有胆识、有真才实学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选拔优秀人材,为现实社会服务。因此,他特别注意荐举、提拔“汉员”。

肃顺对汉族官员比较尊重,“一见汉吏,立即改容致敬,或称先生,或称某翁、某老爷”,殷勤备至,优礼有加。作为封建大官僚,肃顺也是纳贿的,而且胃口很大,但“其索贿亦唯满人,若汉员之一丝一粟,不敢受也。”受过肃顺保举、推荐、提拔的,除了有后来成为“中兴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外,还有郭嵩焘、王闿运、高心夔、陈孚恩、匡源、焦佑瀛、黄宗汉等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服务清王朝的精英、骨干,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咸丰年间,左宗棠会试入京,上书指陈时事。因多触忌讳而激怒了咸丰帝,咸丰下谕将左宗棠“革举人,命顺天府五城逮捕治罪。”肃顺深知左宗棠是个人才,为保护他,“阴命文襄(即左宗棠)逸(逃走),次晨旨下,而文襄已出国门矣。”

曾国藩在皖南作战初期失败后,朝廷内外交相弹劾,咸丰帝一度也举棋不定,有将曾国藩撤换掉的打算。肃顺出面极力为曾国藩说情。他提出:“胜败兵家之常,临阵易帅,兵法大忌,不如使之带罪立功可也。”由于肃顺的保奏,咸丰帝没有撤换曾国藩,终于成就了曾国藩后来继续效命于国的卓功巨业。

肃顺爱才,遐迩闻名,“邸中客常满”,“一时名士,咸从之游。”他在咸丰帝面前,一有机会,就高唱“满将帅腐败不可恃,非重用汉臣不可”的论调,藉以影响咸丰帝,重用汉族能臣来为社会造福。他的建议,很多都为咸丰帝所采纳。他识才、惜才、举才的做法,在当时确有过人之处。所以当时就有人议论,对清王朝来说:“肃顺有大功于国,实隐成中兴之业!”

(事据《清史稿》)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晋明帝司马绍自小就很聪明。他只有几岁时,一次长安使者来京城谒见他父亲,父亲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离我们远?”司马绍说:“太阳远,只听人说使者从长安来,没有听说谁从日边来的。”他父亲很惊奇。第二天,他父亲大宴群臣,又拿这个问题问司马绍,司马绍说:“太阳近。”他父亲吃惊的说:“为什么你昨天说的和这不一样呢?”司马绍说:“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说太阳离我们近。”他父亲对他很惊异。
  •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轩的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淹没了许多村庄,饥民乞食载道,许多人饿死在路边,朝廷的灾粮又遥遥无期,潘芝轩便首先自已开仓把家里积屯的粮米赈施给百姓。
  •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人,出生那天是五月初五,当时人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男孩会害父亲,女孩会害母亲,他父亲田婴是齐国宰相,对他母亲说:“扔了他,不要养他!”他母亲舍不得,偷偷的将田文养大。
  • 王彦超是北宋初年人,年轻时到寺院去出家,僧人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此地呢?”没有能够如愿。
  • “盗亦有道”的说法,古已有之。那么,再深入一步的探讨:什么是“盗之道”呢?清代的大学问家纪晓岚,在一篇文章中,记叙、回答了这个问题。
  • 宋朝时,河南的刘温叟多次担任要职,但是清贫自守,是当时人的道德楷模。
  • 宋太祖开宝三年,供备库使李守信到秦陇间买木头,贪污了许多钱,后来被他部下告发,李守信害怕的自杀了。太祖命苏晓来审理这件案子。
  • 张平是宋朝人,他在秦王府任职时,因为勤恳能干而遭人嫉恨。几个官史诬告他偷拿王府中的钱物,秦王报告到开封府尹。虽然经过审问没有查到证据,但是秦王还是把他打发走了。张平也不丧气,说:“虽然现在我命运不济,但以后未必没有福分。”
  • 清代后期,有个叫彭三的人,他因为幼年丧父,所以母亲对他有些宠爱的过头了,成了溺爱。结果,彭三便养成了好吃懒做,横行霸道的性格,经常在外惹事生非,乡邻对他的印象都极坏。
  • 人们把用钱买官,叫做“铜臭”。东汉时的崔烈,曾名重一时;汉灵帝时,他花钱五百万,买官当上了司徒,结果是很快名誉扫地。崔烈问儿子崔钧说:“外面的人,对我议论纷纷,他们在讲我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