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京剧精华杨世彭演绎莎剧壮阔(下)

文/黄采文 摄影/丹尼尔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舞台导演杨世彭一如以往,西装笔挺,举止从容,散发一股贵族般的气度,也犹似一名王者,引导属于他的舞台世界里的子民挥洒生命色彩。

尽善尽美的态度,让他在1973年,在科罗拉多莎士比亚戏剧节执导莎翁剧作《第十二夜》,演出不仅缔造了到目前为止最高的上座纪录──103%,也让他得 到后续执导莎剧的机会;更让他在1976年就开始执掌科州莎翁戏剧节,担任艺术及行政总监。执掌十年期间,杨世彭让科州莎翁戏剧节预算增加了七、八倍,并 大大地提高了演出水准及上座率。

东西方戏剧功底扎实

1982年“圣地牙哥莎翁戏剧节”,美国史上最悠久的莎翁戏剧节的行政总监,观赏杨世彭导演莎剧《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后,对他说:“我们剧团正在演这出戏,你的戏远比我们的好。”

拥有中国戏剧的根底,又幸运地跨足西方古典戏剧领域,他可说是极少数精于东方和西方文化,具有扎实戏剧底子的中国人。韩惟全形容丈夫深切了解西方与东方戏 剧的精髓,更懂得如何淬炼,她说:“戏剧要表达给观众的,这里面有技巧,世彭了解东方戏剧的技艺,也吃透了西方戏剧,所以他这个脑子两边正好结合……”

杨世彭更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经常带夫人到百老汇及伦敦西区看戏。观赏的戏剧不下千出,其中莎剧大约观赏了约350出,还远至世界最大、最优秀的英国王家莎翁职业剧团,观赏了近八十出。韩惟全说:“在前台看戏也就算了,他还到后台看,与剧团里的导演、设计师切磋交流。”

1987年,科州莎翁戏剧节三十周年,杨世彭邀请拥有英国王家莎翁剧团28年资历的名演员东尼.邱区(Tony Church)与会,主演《威尼斯商人》一剧中的犹太人夏洛克。该剧十四场公演场场爆满,剧终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美国权威莎学季刊 《Shakespeare Quarterly》剧评赞誉有加。


杨世彭与《威尼斯商人》两位男主角研讨剧情。(杨世彭提供)

戏剧生涯退而不休

“我导过大约70出戏!各种类型、不同题材,在执导过程中,也等于在跟这些人物相处;这些题材,对人生多少有些影响。”戏台下,杨世彭多了份感性与学者气 度。他说:“西方戏剧最早始于希腊戏剧。希腊悲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对一般的市民说来,在观剧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心身有一种‘洗净’的作用。”

他自认执导的每出戏并非都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但他认为,这是艺术生活的一部分。他表示,现代的民众除了进博物馆、上公园、去电影院消遣,也应该听音乐、看戏剧、观赏舞蹈,这是现代公民生活的一部分。他说:“不去看戏,你会错失一个相当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目前退休,定居拉斯维加斯的杨世彭,没有停止他的戏剧生涯,仍然到世界各地观赏名剧聆听音乐,偶尔也应邀导戏。

2011年5月晚间十点多,杨世彭在台北国家剧院里忙碌着,尽管《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已经在台湾演出了二十多场,但他仍然到现场,要求舞台灯光作某些 细微调整,一贯尽善尽美的态度。果陀剧团一位工作人员私下表示,杨世彭导戏,说话慢条斯理,但表达清晰。高龄75岁的他,台下像一位慈祥的爷爷,但工作起 来精力十足,“工作时,他看起来好像一般四、五十岁的导演,比如说昨天,从早到晚忙到十点半左右,但他还是精神奕奕。”
1961年自台大毕业负笈美国时,杨世彭走上不被看好的戏剧路;2010年11月,杨世彭获颁台大“杰出校友”荣衔,他在校庆典礼上勉励新一代学弟妹,不 要被社会的功利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天分。他说:“假使你们在戏剧方面有特长、有天分,趁你们年轻的时候冲一下吧,不要到年老了才后悔。就瞧瞧我这个人,至 少一生没饿着,还过得相当不错呢。”指着自己,杨世彭幽默地说道。◇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杨世彭中译执导,金士杰、卜学亮主演。图为2011年5月5日该剧在台北国家剧院进行采排。

舞台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一出探讨生命、谈论死亡但却充满幽默与风趣的现代剧。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由Jeffrey Hatcher and Mitch Albom编剧,杨世彭中译执导。舞台上,杨世彭运用中国戏曲中“一桌二椅”的简单道具,以时而变化的灯光及幻灯投影,营造出剧中场景及气氛,手法简约而 写意。演员仅有两人,台湾国家文艺奖得主金士杰、影视名演员卜学亮。


2011年5月5日《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台北国家剧院进行采排,舞台导演杨世彭与工作人员工作情况。

杨世彭表示,这出戏让他想起已故的父亲,和父子间该有而从未有过的交心之谈,不禁潸然落泪。“这出戏既然能够如此触动我心,我相信也能感动华人世界的观 众。”他说:“演出时,我看到台湾观众在剧场里静静地听、默默地感受,听到有趣的台词,他们在下面笑,动人的地方、悲沧的地方,他们在下面哭……演员谢幕 时他们热烈鼓掌大声叫好,我看了也很高兴。”

在杨世彭导演生涯中,他执导过中外名剧及原创剧近七十出。其中一半在美国以英语演出;他也制作过近四十出大型莎剧,十六出自导,六出亲译。

2011年,杨士彭与果陀剧场合作的这出温馨舞台剧,描述一位罹渐冻症将不久于世的教授,与他的学生相约在每个礼拜二,进行一场场既幽默又触动人心的生命对谈。从今年2月在台湾首演以来,至7月台中场演出,已是第四次加演,7、8在台湾巡演,10将远赴北京、上海演出。

杨世彭说:“这倒是在我意料之外,当初在美国看到这出戏的时候,我纯粹觉得:‘唉呀!这么动人,我应该制作成华语版来公演。’”他说:“这出戏可算是规模最小的了。从没导过一出仅有两人的戏。但是,那也是很好的经验呢!”@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人杂剧用四折来演一个故事。但在折与折之间,另外又夹演“爨弄、队伍、吹打、杂技”等这些热闹、有趣的桥段,让观众打发过“中场休息时间”(演员可能也要利用这个时间换衣服、休息喘口气、调度人员等)。等新的一折再开演-因为元杂剧四折是四套不同的宫调,新一折开始,进入新的音乐旋律,观众耳目一新,别有一番的新鲜感。
  • 京剧《黄金台》演的是恶人迫害善良人的故事:齐湣王时邹妃与太监伊立得宠,二人联合陷害太子田法章;趁齐湣王酒醉上本诬告太子调戏邹妃,齐王大怒,就命伊立斩杀太子。幸好太子得讯脱逃出宫,伊立随其后紧迫搜捕。 在混浊的环境中,许多人胆小怕事,自甘示弱倒向邪恶的一边。当然,站出来做砥柱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孔子时,为夺王位,父子、君臣彼此相弑,孔子以勇气揭露邪恶,著作春秋一书,邪恶因此无所遁形。恶人逃不过历史的审判,大家自然不愿身居乱臣贼子之名,因此社会能长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直到共产党倒行逆施,大量窜改历史,颠倒黑白,搅混一切;它是妄想脱罪,简直是把别人当白痴。 在事发当时,就能站出来做砥柱对抗邪恶,这种人了不起,尤其当场就让邪恶灰头土脸的,更易成为戏剧性的情节,《黄金台》中救助太子的田单就呈现这种智勇双全的形象。
  • 京剧《小商河》是岳飞攻打到朱仙镇之前,在河南许昌一带发生的一段壮烈战争故事。史载杨再兴,率三百名骑兵为先锋,在小商桥地方突遇金兵十二万,为争取时间他迎向前去冲杀,他杀死将官一百多名,兵卒两千多人,身中箭依旧奋战。因初冬降雪,他急于追上金兀术,催马跃过小商河,马陷淤泥,无法起身被金兵射死。后来张宪大军赶到,击溃金兵。杨再兴尸体火化,骨灰里捡出箭头有两升之多。
  • 摇滚京剧“水浒108Ⅱ-忠义堂”明天起在国家戏剧院上演,剧中结合嘻哈、摇滚、群舞,京剧大师吴兴国说,他们把现代感加进传统里大唱京剧,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带给大家。
  • 人们常常说传统京剧面临危境,但是人们没有想到传统京剧的发展其实是从上个世纪初以后,及至五十年代还在发展。杨宝森五十年代末期去世,不过五十岁(1909~1958)。奚啸伯(1910~1977)、马连良(1901~1966)、谭富英(1906~1977)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时候,都是壮年。但那时却已经足足经历了17年之久的文化革命,风雨飘摇,一个接一个的政治风潮,一出接一出的如《四郎探母》那样的戏的禁演。显然京剧的衰微起自五十年代,这是一个不可反驳的历史事实!
  • 京剧的“净”行,一般大家知道的有正净(铜锤花脸、黑头)、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摔打花脸)。其实还有一种毛净(油花),他“毛手毛脚”如过动儿一刻不得闲,动作繁多、身段复杂。今天我们介绍《通天犀》这出戏,主角许世英,绰号“青面虎”,举止毛躁,即以毛净来应工。
  • (大纪元记者林秀丽台北报导)国光新编儿童京剧《三国计中计》应台北儿童艺术节之邀,将于8月5日(周五)19:30在华山艺文中心大草原免费登场,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带领儿童观众亲身参与“蒋干盗书”和“草船借箭”,寓教于乐一同激发想像力与创造力,非常适合观众朋友阖家观赏。
  • 舞台下,杨世彭面容祥和,举止、谈话彬彬有礼,学者风范尽显。舞台上,杨世彭自信而神采飞扬,用不尽的精力,让他始终不断地力求最完美的演出。这就是杨世彭,一位情感充沛、观察细腻的戏剧艺术家。虽说走上戏剧生涯这条路,杨世彭形容当初是“无心插柳”;然而,命运之神早在他幼年时,就已开始悄然铺垫了这条漫长之路。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