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单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9
【字号】    
   标签: tags:

农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强弱、战争胜负等国家大计。田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是国土的所有者,并且对农业生产都非常重视。

其中,天子籍田和耕籍之礼就是国家重农思想的体现之一。所谓耕籍礼就是皇帝亲自耕田,作为一种象征行为,以此劝民重农务农,发展农业经济。

耕籍之礼

上古的舜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到周代,为了奉祀上天,劝民重农,周天子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亲耕仪式。耕籍之礼历经隋唐、宋元一直延用至明清。明清两代,祭祀先农和耕籍礼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皇帝到先农坛祭祀先农,而后要到观耕台前的亲耕地进行示范性耕耘,完成对先农崇祭的全过程。

在清代,皇帝亲耕仪式虽在先农坛进行,但其籍田却在中南海内的丰泽园。由于这块地的面积只有一亩三分,又是皇帝的籍田,所以从此就有了“一亩三分地”的说法。皇帝亲耕仪式虽然只具象征意义,并不需要皇帝真正耕完,但是遇到认真的康熙皇帝,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康熙亲耕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举行耕籍礼时,曾亲自扶犁一口气耕了一亩地。当时有万人观看,大学士李光地特执笔撰文,立碑记其事。这种盛况,恐怕是空前绝后。康熙皇帝为了种好他的一亩三分地,还事先在圆明园、丰泽园辟地进行演练。

《清实录》里就记载了康熙皇帝在丰泽园演练耕种的情形:“康熙三十七年,四月辛丑,皇上在丰泽园召见诸大臣,问大臣入园时曾看见所种稻田否,诸臣奏道,曾见稻苗长成,约有尺余,此时如此茂盛,北方所未有也。上曰,初种稻时,见有六月成熟者,因收藏作种,年年播种,均至六月成熟,所以四月间如此茂盛。若是寻常成熟之稻,断难如此茂盛。学生们记定此事,天地生物,并没有永远不变性之理,好种变成坏种,坏种变成好种,半在地力,半在人力,若是全凭地力,虽有佳种,亦恐不能长久。丰泽园的早稻,由于人力培成。现今讲求农学,选种之法,当奉此为良法也。”

而且,康熙皇帝在演练期间,还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就有一段关于康熙皇帝在丰泽园帝籍中选育良种的记载:“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互见一科,高于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早熟。从此生生不息,岁取千百。”

后来,康熙皇帝下令将这种稻谷推广到江浙一带种植,当年就在江苏获得一年两熟的好收成。后来又推广到江西、安徽等地,也获丰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个人都没有私心。
  • 这年除夕,王中丞梦见两个穿青衣的人把他叫去,带到一座官署,极其宏大壮丽。正堂上端坐一位帝君,旁边有两位红衣吏,手拿长榜,王者用笔标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