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荟粹】

中国最早印学指导 吾衍之三十五举

蔡宗宪
font print 人气: 242
【字号】    
   标签: tags:

壹、前言
  余从事篆刻创作,运笔弄刀已十又八年,每阅及篆刻、书法史,常见“吾衍 为印学之祖”、“吾衍乃一代宗师”…等说,其中对吾衍之介绍大多笼统不明,甚多有谬误之说;然诸书探讨虽简晦,但亦可体知吾衍为中国篆刻史上甚为重要之人物。

  中国之绘画、书法、文学、音乐…等艺术,近来都有进一步且充分的研讨; 然而,篆刻艺术却少人关注,更遑论元代印人吾衍之研究。苏轼曾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终不能尽妙。”身为篆刻艺事工作者,假使学识浅薄、见识狭隘、学问不足,终究无法探及篆刻艺术之深妙;笔者冀能将吾衍与元代篆刻书法史之关系与其对后世影响,作出完整而有系统性的研究,盼能添补吾衍之于中国篆刻、书法史另一篇章。

  夏溥〈学古编序〉与胡长孺〈吾子行文塚铭〉乃认识吾衍之重要史料,加上 近人研究之资料,笔者之《元代印人吾衍研究》将以吾衍之生平与行谊、中国最早之印学指导〈三十五举〉、吾衍之教学与诸弟子,与大家分享。其中出处及更详细之注解,请参照2006年6月敝人发表于中国文化大学之硕士论文《元代印人吾衍研究》。

贰、吾衍之生平、行谊

一、吾衍生平考略

  吾衍字子行,自号竹房、竹素别署贞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浙江开化孔埠人(即今开化县华埠镇华民村),与父侨寓浙江钱塘之“生花坊”。十一世祖吾渭,于宋太祖时,为仁将曹彬之参军,平江南有功,后迁任衢州太守,卒于官;祖父吾元振与父吾扬祖,为南宋时期之太学生;吾衍为宋末时,书香门第、文儒世家之后。

(一)关于吾衍之名:
  吾衍之名,诸书记载不尽相同,除吾衍外,又有吾丘衍、吾邱衍者。其实, 吾衍本乃复姓“吾丘”,不为“吾”姓,夏溥〈学古编序〉就说:“先生姓本吾丘,私印有竹素书房、吾氏子行。”又王袆〈吾丘子行传〉载:“吾丘子行者, 名衍,太末人也!”,很显然的,吾衍本名即是吾丘衍,不是吾衍。而又为何本为复姓“吾丘”要改成“吾”姓?极有可能是因在宋徽宗时,为避孔子讳,去“丘”字,而改名为吾衍,陈新会《史讳举例》:
  宋史八五地理志:“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避孔子 讳。因避孔子名讳故,所以吾丘衍又名吾衍;而后人又有作吾邱衍者,乃雍正时因避孔丘圣讳,朝廷颁谕凡“丘”字者俱加“ ”为“邱”字。

(二)吾衍生年的几个说法:
  吾衍之生年异说颇多,当代书刊中最常出现的有下列两种说法:一为宋度宗 咸淳八年(1272年),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二为咸淳四年(1268年),见王德毅《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张㧑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其中差异,令人质疑。另外,梅谷民之〈吾丘子行 及其生平考辨〉对吾衍生年有详细研究,认为:
  考胡长孺《吾子行文塚铭》云:“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酒家孤女为 妾。妾为子行产子数日死,留五年,当至大四年(1311)秋……”由此推算“年四十”加“留五年”,吾邱衍当享年四十四(虚)岁。卒年众皆公认为1311年,那么生年当是1268年,即南宋咸淳四年,戊辰。

  据上文可知,梅谷民所推较前人清楚亦正确,再与〈广印人传〉相比对,咸淳八年之推测,显然错误;故吾衍确切之生卒年,应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至元武宗至大四年(1268-1311年),享年四十四岁。

(三)关于吾衍之卒:
  吾衍生于宋末太学生世家,自幼得其父辈的薰染,知晓儒学、经史。然吾衍虽经纶满腹,通晓各种学问,却不能像父亲与祖父一样可以参加科考,求取进仕;除了因其当时为宋元交替之际,时代动乱,科举停办七十余年,所以没机会 参与进士考试;更重要的是因为吾衍病跛,故而吾衍没能像其祖父与父亲一样成 为监生官员,只能过着隐逸的一生,布衣终身。

  可能是吾衍身有残疾,以致年四十尚未成家。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 浙江闹饥荒,宛丘赵天锡为其师吾衍买酒酿女工为妾,吾衍始有家室;不久,其妾为吾衍生一子,续以香火,但其妾不幸于生产后数日便逝。其实吾衍妾曾为人 妇,只因杭浙饥年被丈夫所弃之故,为了生活才再嫁与吾衍。胡长孺〈吾子行文塚铭〉:“初,子行年四十未娶,所知宛丘赵天锡为买酒家孤女为妾。女尝妻人,年饥弃归,母与后夫匿弗言,辄去之太末,妾为子行产子数日死。”吾衍全然不知其妾尝为人妻,以致后来受牵连而祸。因逻卒一路上的百般羞辱,伤极了吾衍的自尊,吾衍于此事后,遂生死意…

  至大四年(1311年)十二月某日的一大早,吾衍带着悲伤的心拜访老友仇 远,刚好当天仇远早出,于是吾衍留《别仇山村》诗一首,从此便不知去向。留诗云:
  刘伶一锸事徒然,胡蝶西飞别有天。 欲语太玄何处问,西泠西畔断桥边。总之,吾衍投湖轻生致死也好,隐居高山水长之地仙游也好,而其所留〈三十五举〉对后世篆刻界之贡献却是功不可没的!

二、吾衍之人格特质
兹从博学多能、专于律吕和超然忘世三端说明之。

(一)博学多能:
  吾衍虽是一位多重障碍者,然性却旷达且幽默自处,对于学问考据、文艺研 究,亦能有所成就且样样兼通,王行称:“衍工篆隶书,明律吕,著书史,能属
文辞。”王袆以为:“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而于音律尤精。”郎瑛〈吾子行诗〉亦云:“吴杭吾子行,好古博学,尤精律吕。当时后世如赵子昂、宋景濂辈,无不称仰者,惜其死于非命。” 又徐象梅称吾衍:
  性高洁,博通子史百家,篆隶逼秦汉,诗效李长吉;虽性旷少检,眇左目、 左足跛,而风度酝藉,一言一笑皆可喜。

  而考吾衍平日之札记手稿《闲居录》与所着《竹素山房诗集》,亦可见一 斑。下兹举三段吾衍文稿,或更能见其多才博学之涵养。吾衍《闲居录》之〈绿 腰〉:
曲名“六幺”按《琵琶录》云:“本作录,要言录乐府之要也!”康昆仑翻 新曲改为“绿腰”,后世作“六幺”。因曲谱字法,而从省文也!

  由上吾衍对琵琶名曲〈绿腰〉之考辨,可见吾衍对律吕研究颇有心得。此 外,吾衍《竹素山房诗集》收录上百首题书、画诗与其平日诗作,每首诗句都可
略观其爱好书、画之情与朋友往来之谊,更能观其文学造诣之能。其除能属文 辞、嗜古学、通经史外,又明律吕、天文、历史、书法、字学…似乎无一不精, 真乃博学之士。

(二)专于律吕:
  吾衍喜爱音律,深明律吕之学,于文士间颇有名。至大三年,一江西豫章 人,慕吾衍之名而造访之;于其间,吾衍敲击钟、铙、镈…等乐器,皆能辨其音 色特征,使豫章人囋服不已,王行〈吾衍传〉记可见:
  有豫章人以音律自喜,闻衍名造之。衍与语合甚,既而扣所列钟、铙,问 曰:“音何属?”客曰:“某也。”又击其次,客曰:“某也。”扣遍言率合,衍后东柱下镈钟击之,镈形弇,其音涵沍,客审听之,曰:“宫乎?”衍笑曰:“宫当浑以圜、重以。,兹郁勃不发,非宫也!”而不比他辞,盖古弃镈耳!客 乃服。明年携一镈钟复来诣衍,则衍死矣!因徬徨欷歔不能去,叹曰:“吾学无 所正也!”。

(三)超然忘世:
  吾衍亦是一位超然忘世者。胡长孺〈吾子行文塚铭〉称吾衍:“性旷放,有高世不仕之节,自比张志和、郭忠恕,玩亵一世。”张志和与郭忠恕是唐宋之名人,皆有忘世之胸怀,且精于文字学、工于篆书法,个性玩世不恭、不喜功 名,是吾衍效仿的对象、向往的境界;而吾衍超然忘世之性情、了忘红尘之胸怀,亦常于诗作中流露出。现兹录有关诗句如下,〈初夏〉诗云:
  竹树吹凉满槛前,南风收雨淡无烟; 晴云一片看如雪,我欲呼来直上天。 综以上种种,足见吾衍不只是一位儒雅之士、才艺多端之人,亦是一位在儒学、古文、字学、音律、历史、书法、篆刻等方面,皆识见超诣者。

参、印学之母〈三十五举〉
  吾衍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学古编》一向被视为印学之母,为篆刻艺术史上 最早出现的印论经典,而编中上卷所列三十五举更是吾衍治印经验的总结,堪称 为中国最早之印学指导。

  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桂馥曾云:“摹印变于唐,晦于宋,迨元吾邱衍作〈三十五举〉,始从汉法。”冯承辉称:“自秦汉以来,历千余年,至元吾、赵 诸公奋其说,迄明而大盛。”甘晹亦称:“元人之变,冠履倒悬,六文八体尽失,印亦因之,绝无知者。”可见吾衍〈三十五举〉的诞生,及其对印坛的影响,仿佛有点像唐宋八大家之于古文复兴运动般重要。

一、〈三十五举〉

  以下吾衍〈三十五举〉乃笔者依据明万历《夷门广牍》本之〈学古编〉, 对照姚氏〈三十五举校勘记〉,参考朱象贤《印典》、甘晹《印正附说》、徐坚《戋说》、许容《说篆》所节录之《学古编》,并与马国权发表之〈篆刻经典《三十五举》图释〉、韩天衡编订之《历代印学论文选》相比对,归纳比较统整 之确切版本。

  一举曰: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 古无笔,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麤尾细,似其 形耳。古谓笔为聿,苍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画为,秦谓不律,由切音法云。
  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之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 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若笔无 心,不可成体;今人以此笔作篆,难于为古人尤多;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 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 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乏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
  五举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槩得矣。
  六举曰: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头 相黏,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异,为不守法 度,不可如此。又圆点、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于难写处,妄意增入。
  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虫鬲(音果)扁,《石鼓文》是也。徐铉自谓“吾晚始得虫鬲扁法。凡小篆喜瘦长,虫鬲扁法非老手莫能到。”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 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 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当知之。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 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茂。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余 收短,如幡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 、 、等字,却以上枝 为出,如艸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十一举曰:凡写碑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 杂体。
  十二举曰:以钟鼎、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 此虽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为逸 法正用,废此可也。
  十三举曰:凡囗(音围)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升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 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击)范子为度自好;若 、 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并“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 宽,使“口”中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有不可意 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亦不能直,且字 势不活也;若初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矣。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笔, 用棕榈条及纸筒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 体,洪适云:“方劲古折,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 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
  十九举曰: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 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 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 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二十举曰: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二十一举曰: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相等; 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二十二举曰: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 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地别之。 字有有脚、无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分,一边不分,非法度 也。
  二十三举曰:轩斋等印,古无此式,惟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白文玉印,或 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
  二十四举曰:朱文印,用杂体篆,不可太 ,择其近人情者,免费词说可也。
  二十五举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 、印章等 字,最为第一。
  二十六举曰: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 二十七举曰: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二十八举曰: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傍有出笔,皆黏边,边须细于字,边 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
  二十九举曰:多有人依款识字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应如此,三代时 却又无印,《周礼》虽有玺节及职金掌“辨其嬍恶,楬而玺之”之 说。注曰:印,其实手执之卩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 时,苏秦六国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 贡,授之将军之印。”刘安寓言,而失词耳。
  三十举曰: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三字屋 扁”,却有法。
  三十一举曰: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带者,听其自空,古印 多如此。
  三十二举曰:凡印,仆有《古人印式》二册,一为官印,一为私印,具列所以, 实为甚详。不若《啸堂集古录》所载,只具音释也。 三十三举曰: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 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可着“氏”字,表德可加
“氏”字,亦当详审之。
  三十四举曰:表字印,止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欲并加姓氏于其上,曰“某氏 某某”,非也;若作“姓某父”,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却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论其原,不为俗乱可也。汉人三字印,非复姓,其无“印”字者,皆非名印,盖字印不当用“印”字,以乱名 耳。汉张长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右二字,左一字), 唐吕温,字化光,有印曰“吕化光”,亦三字表德印式(幼君,西汉王式弟子。化光见柳文,吕衡州也)。
  三十五举曰: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 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

二、释疏〈三十五举〉

  吾衍〈三十五举〉之前十八举,主要谈有关篆书的品类、特点,及其书写方 法,而自十九举至三十五举,则谈印章制度,和篆印的章法等。兹以书体特征及
字书、小篆结体、写篆及执笔、古印章制度、篆印、章法及印谱等六段,一举一 举释疏〈三十五举〉之内容与要义。

(一)书体特征及字书:
  吾衍〈三十五举〉中论铭文、篆、隶等书体特征及字书之强调者,有三举、 四举、五举、八举、十六举和十七举,共六举隅。为吾衍谈及关于书体特征及字书之说。吾衍反复强调《说文解字》与《复古编》的重要,可见其对于字学的重 视;另外,吾衍述及二李、二徐篆字之美,亦可见其个人之篆书审美标准。

(二)小篆结体:
  吾衍〈三十五举〉中论小篆之结体与运用者,有六举、七举、九举、十举、 十一举、十二举和十三举,共七举隅。吾衍例举写篆书作品之法度、写碑额之领、小篆结体之法、各种书体相混之运用诀窍…等看法于〈三十五举〉中,想来 对其生徒甚有帮助,而其说至今亦甚适用。

(三)写篆及执笔:
  吾衍〈三十五举〉中论书写篆字及如何执笔者,有一举、二举、十四举和 十五举,共四举隅。吾衍提出执笔与运笔之法,对于新手来讲,可谓相当受用;另外,其“用棕榈条及纸筒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之观念,亦可窥见吾衍大方之气度。

(四)古印章制度:
  吾衍〈三十五举〉中论古印章制度者,有十九举、二十三举、二十六举、 三十举、三十三举和三十四举,共六举隅,下分六点释疏。
  吾衍谈及关于古印章制度之说。吾衍说明铸印、凿印之轨制,与斋馆、姓 名、表字、道号、表德印章之古印制度,可为后人了解汉印之参考。
  至于第三十举“不可以道号作印”之说,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其实宋人已有 以道号作印者,如欧阳修之“六一居士”印与赵孟頫之“水精宫道人”印,皆以
其道号入印;或许是吾衍个人的见解,认为不宜以道号作印用。而何为“三字屋 扁”印?目前尚无史料或图印可参照,待考。

(五)篆印:
  吾衍〈三十五举〉中论篆写印章之法者,有十八举、二十举、二十四举、 二十五举和二十九举,共五举隅。吾衍将白文排印法、朱文排印法、不同字体排印法,一一说明,对习篆印者甚有助益;其中“方正”的强调、“斜笔”的巧妙运用,更为排印时最佳参仿之方。

(六)章法及印谱:
  吾衍〈三十五举〉中论治印章法及介绍印谱者,有二十一举、二十二举、 二十七举、二十八举、三十一举、三十二举和三十五举,共七举隅。吾衍述明三字印与四字印布局之法度、白文印与朱文印边栏粗细之法度,可为排印章法之参考;其中“不可映带者,听其自空”、“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之方法,更值得参考。
  以上,为印学经典〈三十五举〉。自明代后,有许多印学论着陆续撰成,如 何震〈二十五举〉、桂馥《续三十五举》、姚晏《再续三十五举》…等,其中大都从吾衍之〈三十五举〉而来,有的更明言接续其说,可见吾衍〈三十五举〉对 后世之影响。然而,因时代条件所限,吾衍之说或有不足者,如桂馥评称:“古印日出,衍不及见,且近世流弊,亦非衍所能逆知也!”过,吾衍能在当时首倡复古印风,提出汉印审美标准与治印之理论,其意义于今是深远的。


吴衍书迹与用印(二)(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吴衍书迹与用印(三) (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肆、结语
  吾衍生徒众多,其出色弟子有赵期颐、吴叡及叶森三人,三人于篆隶书方 面能继吾衍之学而发扬光大,篆印方面亦承其师之理念宗法汉印古朴之美,为元
代中期重要篆隶书法家。关于赵期颐、吴叡及叶森三人之详细研究,,因篇幅有 限,请参敝人之《元代印人吾衍研究》。

  综上种种,不论从横向的探讨,或是纵向的讨究,我们已可体知吾衍所处之 时代环境与其在中国篆刻史之定位。在此,笔者以三点作本文结论如下:

  一、吾衍于元初复古的氛围下,质朴精神之推崇,间接确立了汉印审美观: 宋代文人对汉印之美已有相当的认识,而吾、赵二人于元代共倡汉印古风,
更影响时人对印章美学之观点与看法,亦奠定了后来“印宗秦汉”的篆刻美学基础;尤其是吾衍之篆印与教学活动,其身体力行篆印之实践与诸弟子得 其学之延续,更影响元代以后篆刻艺术的发展。
  二、吾衍〈三十五举〉影响后代印学发展深远:吾衍〈三十五举〉谈到许多“古”与“不古”的观念及“可”与“不可”的标准,其印学理论限于时代 之因素,于今观点不一定正确,然其开创印学论究之举,却有承先启后之关键作用。在吾衍之后,许多印学论著大多从吾衍〈三十五举〉衍绎而出,有的甚明言接续其说,可见吾衍〈三十五举〉对后世之影响。
  三、从吾衍、吴叡、朱珪三代,可窥见元代篆刻史之发展脉络:文人能亲手奏刀 刻印,于篆刻艺术史来说,其发展并非一蹴能成。在本文探讨中,得知吾衍当时之篆刻活动,大多是篆印与刻印“分工”而为;吴叡虽无亲手刻印之史 料证据,但从其所用私印亦可见宗法汉印于其时之风行;朱珪“中吴绝艺”之擅于刻印,则见元末明初时,文人亲手治印已成风尚。

  总之,藉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从吾衍师徒三代,侧面推演出元代篆刻史之发 展与其对后世之影响。@


蔡宗宪《闲云鹤》,23 × 19 mm中华民国书法教育学会理事长黄纬中教授收藏(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蔡宗宪《黄荣祥印、端居室主人》,24 × 24 mm(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蔡宗宪《耋年新猷》,45 × 45 mm(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蔡宗宪《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78 × 26 mm(图片:艺文荟粹提供)

文章图片提供:艺文荟粹杂志第六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渡海来台的篆刻名家中,曾绍杰不仅作品有个人风貌,对台湾篆刻教育的推动,更是厥功甚伟。
  • 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发展,蕴涵了丰富动人的多样风貌,甲骨、钟鼎、铜器、碑碣、简册等等记录下了古代文字的踪迹;一花一世界,若用心体会,在一件小物件“篆印”里,我们也能窥见书法线条之美、识得其间之意趣。
  • 【大纪元12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魏纭铃台北19日电)在国父纪念馆展出的“2010台湾印社作品展”,今天举行开幕式。日本书法篆刻家村山卧龙表示,台湾保留繁体字书写非常难得,新生代篆刻实力也很坚强,令他羡慕。
  • (大纪元记者萧华台湾新竹报导)新竹市消防局为感谢历年来各界贤达捐赠各型消防车辆及装备,17日上午于消防局五楼举行芳名录石碑揭幕仪式,并由许明财市长亲自颁发感谢状。
  • 〈大纪元记者宋顺澈台湾台北报导〉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即日起至2月27日止,于新北市艺文中心艺廊展出“陌生‧墨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日间硕士班97级班展”,将展出12位同学的水墨、书法与篆刻作品近60余件,欢迎喜爱艺术创作的民众前往观赏!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