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人 天定姻缘的代理者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气: 167
【字号】    
   标签: tags:

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它不仅是爱情与责任,更代表着后半人生的安排。近代社会的年轻男女们,大多是自由恋爱,携手一段爱情长跑,最后步入礼堂、结为连理。

但是最近从报章中经常发现,藉由婚姻中介所寻得另一半的新人越来越多,“相亲”这传统的习俗似乎又流行了起来。

说到相亲就会联想到媒人,很多人会把媒婆和说话三八、文化水准不高画上等号。事实上,古时候媒人这个行业是相当神圣的,水准不高还当不上呢!

古代夫妻结合,多为媒人介绍

在思想保守的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的交往不如现在自由,自古以来就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儒学经典《礼记》中规定未婚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共井、不通乞假、非丧非祭,不相授器。要求相当严格。

因此,古代因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夫妻相当稀少,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媒人介绍,若是没有媒人帮忙,嫁娶之事就不成了,香火也难以延续。《诗经.豳风.伐柯》一文写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媒人对男女婚姻的重要性,如同伐树需要斧头,否则就无法成事。

媒人的责任重大,因为是介绍两个不同家庭的结合,所以必须看得清楚,并且能够说服双方。东汉时人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中,对“媒妁”二字有解释:“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换言之,头脑不好还当不了媒人。

“媒氏”之官,主管嫁娶之事

一般人对媒人的印象总离不开伶牙俐齿、不懂礼数、口沫横飞的中年妇人。这都是被小说故事丑化了。事实上,这个行业相当神圣,在商、周以前,婚姻媒介乃是由神来见证的,也就是负责婚姻和传延子嗣之事的神祇“高禖”。古人于社中祭祀高禖,祈求婚姻良缘、子孙绵长。

周代以后,“高禖”的任务开始由女性代理,因此转而为“媒”字。据周代的官制书籍《周礼》记载,“媒氏”之官在每年仲春月份时会集年轻男女,主持其选择伴侣的大会,“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如此可确保每一家皆有嫁娶,对人口管理也有相当影响,其责任之重大可见一斑。

古代媒人称谓,有趣、有典故

自古以来,媒人存在于每一对新人的婚姻之中,因此也有不少有趣的称呼来形容这个职业。

语本《晋书.索紞传》记载一则小故事:晋代一名为索紞的人,善于解梦、预言。某日,一位名叫令狐策的人前来拜访索紞,请求为自己解一怪梦。他说梦中自己站在薄冰上,和冰下方的一个人说话。

索紞分析梦中情节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适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日后令狐策果然为一位太守的儿子做媒,并且促成了婚事。因此日后便有人称媒人为“冰人”,代表其为阴阳相合之事说话的工作。

唐代小说《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一名年轻人经过宋城时,遇一名老人倚囊而坐,向着月光翻书。年轻人问:‘所检何书?’老人答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系)夫妻之足。’”这位老人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月下老人”,因此又常称作媒之人为“月老”、介绍婚事叫“牵红线”。

唐朝诗人元稹所着《莺莺传》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有位侍女名为红娘,故事描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但是碍于身份只能靠着侍女传话,后来红娘从中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莺莺传》最后是始乱终弃、悲剧收场,直到元代的剧作家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的剧本之后才真正有了结成夫妻、幸福圆满的结局。之后人们就以“红娘”来形容为了介绍婚事而两边奔走的媒人。

宋朝《太平广记》是一部集前代小说大成的类书,书中记载,唐僖宗时期,一名为韩翠蘋的宫女在一枚红叶上题诗,形容深宫寂寞、想拥有人间的缘分。宫女将这片红叶落入河水之中,被居于下游的于祐捡到。于祐被诗词感动,收起珍藏;继而跑到更上游处,同样取一枚红叶题诗,投入流水。这片红叶恰巧被韩翠蘋捡取,同样珍藏。

十年后,皇帝将三千宫女放出,让她们各自嫁人。韩翠蘋正巧嫁给了于祐,成礼之后,两人谈及往事,拿出当初彼此题诗的红叶,证明这乃上天注定的姻缘。韩翠蘋为此写了一首诗:“一联诗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侣,方知红叶是良媒。”赞叹这奇妙的命运安排,传为佳话。就因为这句“方知红叶是良媒”,后人也称媒人为“红叶”或“红叶公”。

婚姻是上天安排的缘分

相较于自由恋爱,藉由媒妁而结成的夫妻,看似风险较大,实则不然。若说媒者秉持良心,仔细衡量男女双方的条件与性格,也许更能促成良缘,让双方少走弯路,获得最好的幸福。

当然,不管是媒妁之言也好,自由恋爱也好,婚姻是相当神圣的重要大事,男女双方对彼此都应该万分珍惜,互相扶持白头偕老。若是将婚姻当成儿戏,随意分合,那岂不是破坏了上天安排的缘分,成了任意玩弄人生的罪人?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