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北直廉吏“铜锤李”

陆真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9月14日讯】

在现实社会里,为官被人称道者较少;为官廉洁,被人称道者更少。但是,清朝末年,却有一位被河北人民称之为“北直(隶)廉吏第一”的“铜锤李”,即李秉衡,则是一位被百姓喜闻乐道的皎皎者!

李秉衡(1830—1900年),字鉴堂,辽宁海城人。他“童年即勤学,博览群书,兼习武术。”当他初入宦途时,仅为“牧令”,地位甚是低微,后“入赀为县丞,迁知县”,先后在直隶(河北)完县、枣强县,担任知县。1877年,被朝廷派往安州办理水灾事务,同时署理宁津知县,后又升任蔚州、冀州、直隶州知州,旋又授永平府知府、山西平阳知府。在此期间,他前后任职十五、六年,所到之处,均能“精心吏治”,“体恤下情”。非常关心群众疾苦,故能得到当地乡民的普遍称道。

他通下情,注重调查研究。特别是赈济灾民时,总是深入灾区了解实情,任何事“不假手胥吏,户口必亲查,票证必亲填,日历风霜冰雪,每夜归,膝至足皆肿。”在冀州任职期间,他还经常不坐车、不带衙役,亲自进行私查密访。为了防备歹人的暗算,他每次访查出行,都随身“携铜质武器,以自卫”,因而,在当时素有“铜锤李”之称。

他顺民心,注重平仰物价、减免杂税。每到灾区,都首先了解当地的歉收情况和米价腾贵等灾民最关心的饥困问题,而且提出具体解救民危的办法。如拿出仓库的存粮,赈济灾民;由政府交钱,收购土布,以解决灾民穿衣问题;以及奏请免征杂税,以减轻百姓负担等救灾措施。

1894年,李秉衡调任山东巡抚,他为了使山东百姓,免遭黄河泛滥之苦,每年的二至三月,都出驻工地,奔走于黄河各险口,“博考舆论、勤加防察,凡河工旧日积弊”,均力图剔除。另外,在其任职期间,还提倡“廉政奉公”,要求各州县的吏役人员,不准贪赃枉法,肥己瘠人,甚至规定:因公赴乡的役员,也必须自备费用,不准扰民。当他在担任永平府知府时,还“锄豪强,饬吏治”,使永平府所辖地区,出现了“百废尽举”的兴盛局面。总之,凡经过他任职的州县,均一反贪官污吏之所为,百姓“口碑载道”,称之为“北直廉吏第一”!

李秉衡作为一位廉洁自律的官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下通民情,严饬吏治,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正是:

为官廉洁自律,
关怀百姓周悉。
经常明查暗访,
奉职认真仔细;
为防奸邪暗算,
自带铜锤御敌;
一副官侠气息,
伟哉,噫嘻--
“北直廉吏第一”!

(事据《清史》)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赵忠定,即赵汝愚。南宋大臣。字子直,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乾道年间的进士。光宗时任礼部尚书等职。宁宗时任右丞相。
  • 南朝‧宋时,庾业(人名)的家里很富有,经常设宴请客,菜肴都很丰盛。但是,他在招待宗悫时,却只做很一般的饭菜,说:“宗悫是军人,习惯吃粗菜淡饭。”宗悫也不推辞,也不难过。吃饱后就走了。
  • 周穜,是宋代的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字仁熟。担任右司理。后被苏轼荐举为郓州教授,后又升为著作佐郎。
  • 大概生活中的事情,黑与白、善与恶,只应当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不应该常常挂在口头上。内心运筹,十分精明;外在表现,非常浑厚,这便是才能出众者的气量。
  • 庸俗不洁的慈善,多出现在富贵人家。他们凭借诈骗、克扣、剥削、偷盗而取得来本属百姓的财富。他们用那些肮脏钱,所买的祭祀、礼拜神佛的供品,都是不净之物。他们的拜神、祭祀之举,都属于不洁的慈善。
  • 杨铁崖(即杨维桢)在普门寺住宿。盗贼把他家里的财物都偷走了。家里的人到普门寺告诉他,他仍然不停地专心写诗,并对客人说:“只要我还健在,丢失那么点东西,还值得心痛吗?”
  • 藏洪,字子源,是后汉人。他在担任青州刺史时,被袁绍的军队包围,军粮已尽。起初还可以抓老鼠、煮牛皮、牛角充饥,后来,再没有什么能够糊口了。
  • 赵简子有一个下属,担任“广门官”,名字叫胥渠。胥渠得了一种怪病。医生说:“你的病,得用白骡子的肝,配上几味药,才可以治愈。如果找不到白骡子肝,就只有等死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