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重视人才 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秦如初
font print 人气: 19
【字号】    
   标签: tags:

隋朝时创设的科举制度,经过唐朝的弘扬,已成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方法和途径。然而,科举制度本身,仍存在着缺点和弊端。宋太祖十分重视人才。他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实行了殿试制和保任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制度。

殿试,即皇帝本人主持考试。早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曾举行过一次殿试。此后三百年间,这种办法似乎已停止实行。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又开始举行殿试,据《渑水燕谈录》卷六等书记载:有一次,在进士及第考试过后不久,落第举子徐士廉等人,发现考官李昉,在录取考生时营私舞弊,取舍不当,便猛敲登闻鼓,上告到皇帝那里。于是,宋太祖便十分认真,亲自出题,并在讲武殿叫举子们重新考试。此后,在每届进士考试后,他都要亲自进行复试,使殿试成为定制。经过皇帝录取的进士,便都称为“天子门生”。另外,宋太祖经派人调查后,将连考15场不中的司马浦等106人,特赐“本科出身”,以资鼓励。宋太祖的这些做法,在改进和发展科举制度方面,取得了成效。

宋太祖还吸取北魏时曾一度试行过的保举办法,并将它发展为保任制。它的基本的内容是:一、凡中央和地方大臣,均应该向朝廷荐举人才;二、荐举范围不受限制,甚至可以保荐自己的亲朋;三、被保荐者如果确实是干才,在治国安邦诸方面做出成绩,那么,保举者本人也可得到升迁和奖励。反之,则连坐受罚;四、保举时,保举者本人必须在举状书上,详细写明被保举者的各项条件,以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最后署名画押。这项保举责任制,虽然不是宋太祖的发明创造,但它以诏令的形式颁布,对于选拔人才的工作,无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改变了过去滥举和私选的流弊,保证了人才的正确选拔和储备。有一次,宋右祖在讲武殿上,亲自考问了200百多名被保举的人,结果发现他们学识平常,名不符实,多非干练之才,便不予录用,并对保举者严加斥责,做到了宁缺勿滥,保证了人才的质量。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曾对宋太祖的人才选拔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宋太祖聪明豁达,知人善任,擢用英俊,不问资历。”

宋太祖考察内外官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都暗中记录下来。每遇一官缺,就按考察记录,选拔补用,做到天下无遗材,鼓励人人思念为国效力。

宋太祖所实行的殿试和保任制,使我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得到了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在我国人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事据《宋史》)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陆逊,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孙策的女婿。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击败关羽、刘备。官至丞相。
  • 陈寔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心平气和地去处理。有一次,他看见有人窜到他家里,爬到房梁上。他就叫来子孙们训诫说:“做人应当勤奋自勉,人的生性本没有不好的,只是受饥寒所迫,才会去做不义的事,像梁上趴着的人,就是这样。”
  • 韩系伯认为自己的桑树荫影,妨碍了别人的家,就又向自己的范围内,移退了几尺,邻居接着就侵占过来。
  • 柳公权曾经在竹箱子里,收藏了几个银杯子,竹箱子盖得很严实,而里边的银杯子却不见了。
  • 晋朝时,大将王浚,自以为平定东吴功劳巨大,可是,却受到王浑的抑制。他每次上朝见到皇上,就叙说前线打仗的劳苦,以及受冤屈的状况,以致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说话态度傲慢,极不礼貌。皇上都宽恕了他。
  • 赵忠定,即赵汝愚。南宋大臣。字子直,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乾道年间的进士。光宗时任礼部尚书等职。宁宗时任右丞相。
  • 南朝‧宋时,庾业(人名)的家里很富有,经常设宴请客,菜肴都很丰盛。但是,他在招待宗悫时,却只做很一般的饭菜,说:“宗悫是军人,习惯吃粗菜淡饭。”宗悫也不推辞,也不难过。吃饱后就走了。
  • 周穜,是宋代的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字仁熟。担任右司理。后被苏轼荐举为郓州教授,后又升为著作佐郎。
  • 大概生活中的事情,黑与白、善与恶,只应当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不应该常常挂在口头上。内心运筹,十分精明;外在表现,非常浑厚,这便是才能出众者的气量。
评论